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婷 文/拍摄/剪辑
近日,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总决赛现场气氛紧张,来自海南大学的“南海神盾”团队操作手正凝神屏息,注视着电脑屏幕。在他们对面,一辆搭载智能云台的战车——智能近程防空系统“南海神盾”在陡峭草坡上稳健行进。突然,云台自动转向,精准锁定几米外的移动靶标——“砰!”一声清脆的击发声后,靶标应声冒烟。从识别、追踪到击发,全过程无人干预,全系统自主完成。
最终,这支来自海南的大学生团队,从全国66支顶尖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总决赛二等奖(总排名第12位),成为海南省唯一入围并获奖的队伍。

海南大学“南海神盾”团队在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总决赛斩获佳绩 团队供图
智慧集结: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
智能近程防空系统“南海神盾”的核心,是在复杂动态环境下实现对低空目标的自主识别与精准应对。“我们的系统基于全向轮底盘,搭载了两轴自稳云台,”团队成员陈志鹏解释道,“无论车体如何颠簸,云台都能保持稳定指向,这是实现精准应对的基础。”

智能近程防空系统“南海神盾”在比赛中射中目标 团队供图
项目的灵感源于团队对低空安全领域的敏锐洞察。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从关键基础设施防护到公共空域管理,都对灵活、智能的低空防御手段提出了迫切需求。正是捕捉到这一现实痛点,这群年轻人决心研发一套具有实用价值的解决方案。
这支由6名大二、大三学生组成的“南海神盾”团队,实现了多学科融合,成员来自 海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电子科学等多个专业。大家分工协作,发挥所长:领队张恒瑜负责统筹协调,确保项目有序推进;严煜立和邓皓主攻视觉识别算法,为系统装上“智慧之眼”;文仔超负责车辆运动控制,让战车在复杂地形中行动自如;马涤设计硬件电路,构建系统的“神经网络”;陈志鹏则专注系统集成及结构优化,将各个模块有机融合,确保硬件的可靠性。在海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的支持下,由该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张卫东教授与人工智能系副主任贾泽华两位导师倾力指导,项目团队汇聚了多元化的专业背景,从而在研发中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独特优势。
通宵奋战:技术与意志的双重考验
从9月中旬接到比赛通知到10月中旬决赛,核心研发周期不足一个月,团队经历了技术与意志的双重锤炼。
“最大的挑战在于动态环境下的精准应对。”陈志鹏坦言,“车辆在颠簸路面上行进的同时,还要稳定追踪并瞄准移动靶标,这对算法的稳定性和实时性是极限考验。”为攻克移动目标识别难题,团队开启了“数据攻坚战”。严煜立回忆:“就为了在不同光线、角度和路况下都能实现精准识别,我们反复修改编码,仅核心算法就修改了上百次。”
在缺乏专业测试设备的条件下,邓皓主动穿上防弹背心充当"人肉移动靶",在测试场地上反复奔跑,模拟真实移动目标。"水弹打在身上确实疼,"邓皓笑着说,"但为了收集可靠的测试数据,这点付出值得。"奔跑为算法调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备赛期间,海南遭遇了连续的台风天气,团队成员们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决定:以实验室为家。“台风天来回宿舍不仅不方便,更浪费时间。”领队张恒瑜说,“我们索性就“常驻”实验室,累了就在桌上趴一会,醒了继续干。”
实验室的灯火,见证了他们如何将困难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临场应变:赛场上的智慧与勇气
真正的考验在到达比赛现场后接踵而至。10月13日,团队抵达上海后发现,赛场草皮比预想的更厚更陡,原有方案完全无法适应。“必须立刻调整!”团队迅速达成共识。
更换抓地力更强的轮胎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重写整个运动控制算法。作为运动控制负责人,文仔超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我们在两天内拍摄、标注了超过一万八千张照片。仅右下角一个角度的识别问题,就拍摄了6000张照片进行模型优化。”他说,比赛前一晚,团队成员迟迟没有休息,通宵达旦地调试、修改、测试,一直奋战到凌晨三四点,终于完成了运动控制算法的紧急重构。
就在大家为攻克难题而高兴时,惊险的一幕发生了——在进行最后调试时,电路板突然短路冒烟。团队成员立即切断电源,检查设备仅电路受损后,立即启动备用电路。“我们预先设计的双路冗余供电系统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如果没有这套备用设计,重新制作电路板至少需要一天时间,那我们肯定将遗憾错过比赛,”马涤事后总结道。
总决赛中,“南海神盾”在规定时间内,稳定流畅地完成了对多个目标的自主搜索、识别、跟踪与精准应对。与许多需要操作员手持遥控器紧密跟随的队伍相比,该系统实现了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执行的全链路自主化。虽然因一些小意外与一等奖仅一步之遥,但专家对这支年轻团队在短时间内能达到如此高的智能化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

智能近程防空系统“南海神盾”在比赛中多次射中目标 团队供图
载誉归来后,团队开始探索技术转化的可能性。“立足海南自贸港建设,智能无人系统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在智慧海洋、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应急防灾等多个方面,无人系统技术都能为自贸港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团队导师贾泽华表示,希望将同学们在项目中积累的技术储备转化为切实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方案。
责编:李玮竞
二审:严兰青
三审:许世立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