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肿瘤医院、海南成美医院院长余书勇教授,因其手术做得好、“刀功”精细,人送外号:余一刀。
余一刀并非浪得虚名。从医30多年的他,潜心耕耘,在胃肠外科手术、甲状腺超微创治疗领域,颇有建树。
01
“刀功”精细 非同一般
余书勇教授和团队,每年都要进行数场面向国内、国外同行的手术视频实况交流活动。
余书勇教授是国内从事腹腔镜微创手术比较早的专家。从多孔到单孔腹腔镜微创技术,他创造了海南多个“第一”。
他带领的外科团队,在海南腹腔镜技术竞赛中,连年夺冠。同时,余书勇教授还担任全国胃肠腹腔镜菁英赛评委。
由于余书勇教授对专业精益求精,对胃肠组织解剖熟记于心,遇到复杂的手术,他思路、条理清晰,游刃有余。
61岁的李先生,20多年前曾切除部分胃和肠。今年8月,因腹胀确诊胃癌复发,并在十二指肠与空肠连接部位形成梗阻,导致原本只有2指粗细的十二指肠,胀得比成人手臂还粗。
因原手术对消化系统进行了重建,解剖结构完全改变,团队专家形容:这样的手术,堪称医学指南,完全靠主刀个人经验来完成。
手术由余书勇教授主刀。凭借丰富经验,他们顺利切除了肿瘤。但吻合肠管时,却险情重重。
十二指肠因肿胀失去弹性,手术吻合器一碰,肠壁立即崩裂。
余教授当即决定用手工进行缝合。
一端是正常“口径”的肠道,另一端因梗阻扩大了数倍。好比要将两个大小口径不一致的水管连接到一起,还不能有丝毫泄漏,否则会危及患者生命,其难度可想而知。
余书勇教授发挥深厚的“刀功”,一针一线,将两个不同“口径”的肠管精细缝合到一起,术后患者没有发生并发症。
其“刀功”可见一斑。
由于团队技术出众,2021年,全国首个单孔腹腔镜培训基地正式落户海南省肿瘤医院。
02
精细,精细,再精细
胃癌根治手术的“刀功”主要体现在清扫淋巴结。淋巴结清扫得越干净,术后复发可能性越低。
医学指南要求,清扫淋巴结达到16枚即为合规,而余书勇团队坚持把胃癌手术做到极致,清扫淋巴结在40至50枚以上,多时达100多枚。
本院有位30来岁的女护士,确诊胃癌,病理检测为印戒细胞癌。这个癌种有个特点:女性、越年轻,术后复发率越高,生存期通常只有一二年左右。
女护士的爱人也是海南大医院的医生。两口子对比了省内外多位优秀专家,最终决定请余书勇教授做手术。
女护士事后说:“当时决定找余院长做手术的原因只有一个,他手术做得‘干净’,很多患者术后能长久生存。”
如今6年过去了,她依然每天在工作岗位上忙碌。而与她同期查出同样病情的病友,有的不到一年就走了。她说:“我‘赌’对了。”
经余书勇治疗的胃肠癌患者,不少人生存期达到10年,甚至20年以上。
10年前,江西郑女士确诊肠癌,在上海检查后,医生告诉她:“不治一个月,做手术也可能只有三个月。”
郑女士放弃治疗,回家“等死”。
随后,郑女士被在海南工作的弟弟强行接来治疗,是由余书勇教授做的手术。现在,郑女士退休后还组建了舞蹈队,参与全国各地的比赛。
03
“医生注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
余一刀的“刀功”非一日练成。即便身为一院之长,他依然“刀”耕不辍——每年完成四五百例手术。
同事们评价:他不是在手术室,就是在去手术室的路上。
余书勇教授说:“医生注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尤其肿瘤领域,新理念、新技术、新疗法层出不穷。满足于现状,就意味着落后于时代。”
余教授养成一个好习惯,一有空,就观看国内、国外顶级“高手”的手术录像,学人之长。同时,他自己做过的重大手术,也会一遍遍回放手术过程,不断总结提高。
余教授是海南甲状腺结节超微创治疗创始人之一。他对甲状腺结节微创治疗如何进针、如何消融,每一个步骤实现标准化管理。他经常组织甲状腺微创治疗教学与技术交流,桃李遍海南。
11年前,家住广东湛江、当时18岁的花季少女王小花(化名),确诊甲状腺癌。因肿瘤复杂,辗转北京、广州多地求医未果。
后来,王小花家人打听到海南有位“余一刀”,甲状腺手术做得好,便当即慕名跨海求医。
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颈部肿瘤与血管、神经组织等纠缠一起,原本只有笔芯大小的颈部血管,扩张到比拇指还粗。手放在患者脖子上,能感受到血流的振动。手术稍有差池,就会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
由于巨大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压迫气管,王小花连呼吸都极为困难,如果不及时手术,患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生命至上。看到患者和家人求助的眼光,余书勇教授决定放手一试。
手术像“排雷”一样步步惊心。颈部血管纵横交错,血管壁胀大成透明状,比鸡蛋内膜还薄,稍有不慎,一旦碰破血管,患者就会大出血。
余书勇教授利用精细的刀法,如庖丁解牛,在血管的丛林中,一点一点将2斤多重的巨大肿瘤剥离出来。
“当患者重获健康时,他心里特别开心,特别为他们高兴。”余书勇教授开心地说王小花要结婚了,同时还展示她发来的微信: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您是我的再生父母!并盛情邀请余书勇教授见证她的婚礼。
(专题)
责编:王丹南
二审:樊学玲
三审:李国栋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