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邱江华
敲击电脑键盘,一个个编程图像跃然屏上,为乡村小学的孩子们打开数字世界的大门;发放宣传手册,用生动易懂的话语讲解卫生健康知识,让村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保健技巧……接连几个月,海南各高校学生带着专业热忱奔赴基层,一场场科普活动在乡镇村落的庭院里、社区广场的树荫下次第铺展。
今年6月,由省科协、省委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联合主办的2025年海南省万名大学生基层科普行正式启动。统计数据显示,活动汇聚了全省22所高校及4所来琼办学高校的近万名大学生科技志愿者,累计开展科普活动3480场次,发放科普资料14万余份,受益群众32万余人,让科学的温度传递到千家万户。

青春足迹遍布琼州
“遇到暴雨洪涝灾害,农产品怎么办?”“农作物出现了病虫害,有啥保障措施吗?”……儋州市大成镇新风村,村民们聚在一起,问题接连抛出。
“咱们可以购买农业保险,以槟榔种植为例……”几名大学生耐心解答,尽管声音已经沙哑,却始终带有笑意。他们一边介绍,一边为农户发放金融科普手册。
这是日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开展科普活动的一幕。学生们立足专业,组成了“普惠金融宣讲组”,聚焦农产品种植的扩产融资、台风及病虫害保障的农业保险覆盖率等内容开展调研。
在走访过程中,学生们注意到,不少农户对金融产品的认知存在盲区,于是他们深入村庄,逐一解答村民们关于农业保险、贷款贴息政策等方面的疑问,将金融知识送到村民“家门口”。
为了让抽象的专业知识更易理解,学生们将晦涩的金融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乡土语言,把当地常见的槟榔、橡胶等农作物化作生动教材。他们还通过真实案例警示电信诈骗风险,手把手教村民们如何辨别金融陷阱。
一次科普宣讲,看似微不足道,却悄然改变着基层群众的生活。
今年的科普行活动覆盖全省18个市县,内容涵盖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生态文明、法治宣传、医疗健康、帮教助学、产业创新、心理咨询、防灾减灾等。

活动还吸引了外国友人加入。海南大学中和书院手拉手中外学生志愿服务队来到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文化服务站暑期爱心托管班,通过“中外学生1+1全程搭档”的形式,开展有关环保的双语活动。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与同学们探讨问题,让我真正读懂了环境治理中的中国智慧。”来自纳米比亚的国际学生卡森感慨道。
量身定制科普内容
哪里有需求,科普就到哪里。在活动中,各高校团队深度结合当地实际与群众需求,量身定制科普内容,以“精准科普”打通知识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助力乡村振兴——在儋州雅星镇,多所高校志愿者团队聚焦当地支柱产业橡胶种植,针对农户最关心的病虫害问题开展专题防治讲座,现场教学识别病虫害特征、讲解应对方法;走进橡胶种植户家中,结合每户地块条件定制林下种植方案,把技术指导送到农户心坎上。
守护百姓健康——在万宁和乐镇六连岭,志愿者们用童趣化语言解读古老的中医智慧。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小手轻轻拂过散发着草木清香的药材标本,在观察根、茎、叶、花的形态差异中认识中药。生动的互动体验,让中医知识变得鲜活。
启迪少年心智——在澄迈的托管课堂上,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带来了航天模型、卫星组件、太阳能风扇等手工材料包,鼓励孩子们动手尝试。在指尖的操作与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提升了动手能力,在心中埋下探索航天与科技的好奇种子。

开展安全教育——在琼海乡村,志愿者们用方言和生活化案例,向村民普及防溺水、防动物伤害、防晒、防蚊虫叮咬等知识,提示村民日常防护要点,呼吁家长扛起监管责任,倡导构建“家庭+社会”协同防护体系。
赋能数字生活——在海口琼山区旧州镇雅秀村,志愿者们把“直播间”搬进了田间地头。他们深挖当地芋头的品质优势与特色卖点,搭建临时直播场景,手把手教村民操作直播设备、设计出镜话术、掌握口播技巧。这场“家门口的培训”,不仅让村民学会了数字工具,更助力当地特色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学生们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新观念、新思路。”村民们的真心点赞,是对科普行活动的最高认可。
全面创新提升效能
“经过多年发展,‘海南省万名大学生基层科普行’已从阶段性活动,稳步发展为常态化、品牌化、机制化的科普品牌。”省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省级层面的统筹组织下,各市县积极响应、全力配合,全省高校广泛动员、高效协同,逐步探索出一条高校地方联动、学生深度参与的科普工作新路径。
机制创新,推动“订单式”精准对接。活动一改以往“单向输出”的科普模式,构建起“基层点单、高校接单”的精准服务机制。活动前期,省科协系统梳理各高校可提供的科普项目与各市县报送的基层需求,共征集高校服务项目156项、市县需求项目128项,实现“服务清单”与“需求清单”精准匹配,确保科普内容贴近民生、服务实际。

场景创新,营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志愿者们打破传统课堂界限,把科普活动带到田埂上、榕树下、村舍前。通过实景教学、动手操作与情景互动,让科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在真实场景中激发群众兴趣,增强科普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平台创新,构建“长效化”数字纽带。活动在做好线下服务的同时,也注重拓展线上传播渠道。通过开展“最美志愿瞬间”图文视频征集、“科普达人”评选等主题活动,扩大社会关注度和参与面,进一步增强活动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实现科普效益的持续释放。
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万名大学生基层科普行”已成为海南科普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品牌建设,不断丰富内容供给、创新传播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服务社会,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一审:王丹南
二审:李倩
三审:许世立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