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迎春/文字 拍摄 通讯员:陈泽儿 见习记者陈苡琪/剪辑
近日,在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一幕与众不同的生态修复场景正在上演:工作人员手持油锯,精准砍伐滩涂上的特定树木,随后无人机缓缓降落,将截断的树木吊运离场——与这片区域往常的植树造林不同,这是一场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清理行动”。
为什么要“砍树”?原来,被砍伐的是一种名为拉关木的外来红树品种。放任其生长,会严重威胁本土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逐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拉关木繁殖力强、生长迅猛,不仅在地面上争夺阳光和挤占空间,还会在地下破坏本土红树的根系,”陵水县林业局局长寇峰解释道,“我们清除它,是为了给‘原住民’——本土红树腾出生存空间。”
自2016年起,陵水县持续推进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坚持“宜林则林,宜湿则湿”的原则,累计修复湿地10240亩,其中红树林种植达6300亩。公园内的红树种类也从8种增加至27种,尤其濒危物种红榄李从零星几株恢复至近千株,生态成效显著。
寇峰生动地比喻道,本土红树就像这里的“原住民”,如白骨壤、红榄李、红海榄、榄李等,它们经长期自然演化,已与陵水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稳定的共生关系,不仅自身适应当地条件,还能支持鸟类、蟹类等生物多样性。而拉关木作为早年引入的先锋树种,虽曾在海岸复绿中发挥作用,但随着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化,其负面影响日益凸显。
记者在现场看到,多处拉关木生长得较为茂盛,身影醒目。“清除后土壤中仍有硫离子残留,需待其经自然过程稀释后,方能补种本土树种。”中交二航局外来物种清理及红树林补种工程项目总工李子侠介绍,此次项目不仅将清理80.99公顷新村潟湖外来物种拉关木,清理后补种60公顷本土红树植物,还将建立碳通量塔、鸟类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电子围栏监测等多套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清理行动还运用了无人机搬运技术,不仅能够节省人力,提升效率,还能很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滩涂的干扰,避免来回踩踏破坏,体现了生态修复中的精细化管理。
据悉,外来物种清理及红树林补种工程项目将于2025年8月开工,预计将于2026年6月完工,项目将通过遏制外来物种拉关木的扩散风险,优化海洋生态系统结构,提升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与管控能力。未来,陵水将继续推进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守护这片汇聚了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三大海洋生态的珍贵湿地。
值班主任:黄媛艳
责任校对:李艳玫
责任编辑:余佳琪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