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读懂海南看我的!

全身多处转移、指标超10倍 68岁肺癌患者病情竟“另有隐情”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5-08-28 18:43:48

“医生,我的肿瘤标记物指标从去年5月就一直上涨,现在都超300了,可多次检查又查不出问题,到底怎么回事?”

68岁的肺癌患者赵先生带着疑惑来到海南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多学科门诊,专家团队很快发现“端倪”,并安排了PET/CT精准排查,隐藏的病情真相终于被揭开。随后,在专家指导下,赵先生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目前病情平稳。

困惑:肿瘤标记物持续飙升,为何CT检查却正常

两年前,赵先生因罹患晚期肺癌在外院接受手术,术后遵医嘱服用靶向药治疗控制病情,身体未出现明显不适。

然而从去年5月开始,复查发现原本平稳的肿瘤标记物指标持续升高,CA125持续涨到300Uml,高出正常值(0-35Uml)近10倍。

“指标持续升高,肯定有问题!”赵先生心里直犯嘀咕,但让他纳闷的是,每次做胸部CT复查,结果均显示:未发现复发病灶及转移迹象。面对“指标异常但影像正常”情况,临床医生建议“继续观察随访”。

一边是肿瘤标记物持续“报警”,一边是CT报告显示“正常”,矛盾的检查结果像块疑团萦绕在赵先生心头。为解答疑惑,他专程来到海南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多学科门诊。

转机:PET/CT扫描,全身转移无所遁形

胸部肿瘤多学科门诊专家、国内著名肺癌诊疗专家王长利教授及知名影像诊断专家于丽娟教授等结合多年的经验,判断常规的CT检查可能遗漏了微小病灶,建议采用更精准的检查设备——PET/CT,彻底摸清肿瘤“真实情况”。

很快,赵先生顺利完成PET/CT检查。报告显示,右肺门、锁骨上淋巴结、胸膜、双肺均发现多处小转移灶,更严重的是原本致密的骨头变得像“筛网”一样,布满了微小的转移灶——肋骨、胸椎、腰椎出现多发性骨转移。

海南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于丽娟教授表示,PET/CT能发现常规检查难以发现的微小转移病灶,该患者已出现全身多处转移,但万幸的是,尚未侵犯肝脏与脑部(这两个部位一旦转移,治疗难度将大幅增加)。随后,胸部肿瘤中心专家团队及时为赵先生调整了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规范化治疗,赵先生再次复查时,肿瘤标记物指标明显下降,病情已趋于平稳。

揭秘:为什么CT查不出的问题,PET/CT能发现?

于丽娟教授解释道:“患者的复发和转移病灶尽管较多,但都比较小,再加上术后瘢痕和肿瘤复发灶的密度十分接近,常规CT图像难以分辨,另外,骨转移病灶在初期通常不会引起骨质破坏,所以在CT上骨质密度无异常,自然无法显示病灶。但PET/CT与CT的成像原理完全不同——它不依赖病灶大小和密度显影,而是通过捕捉细胞的代谢活性来判断。肿瘤细胞代谢远高于正常细胞,会在图像上呈现出明显的‘高亮信号’,即便只是毫米级的微小转移灶,也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

海南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是我省Ⅰ类临床重点专科,拥有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专家团队,引进的PET/CT是当前世界上十分前沿的核医学分子影像诊断设备,为肺癌等各类恶性肿瘤早筛、准确诊断、精准定位、临床分期等提供了强大助力。

于丽娟教授特别提醒:肿瘤患者若出现以下4种情况,务必警惕“隐形转移”,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PET/CT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1.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复查,肿瘤标记物逐渐升高,而常规影像检查没有发现复发或转移病灶;

2.肿瘤患者治疗中或治疗后,出现疼痛或其他不适,常规影像未发现异常或者各种检查结果出现矛盾者;

3.确诊肿瘤后,预明确肿瘤累及范围和全身转移者(即精准分期),以决定后续治疗方案者;

4.颈部或其他部位肿物怀疑是转移瘤,需要寻找原发灶者。

(专题)

责任编辑:王丹南
内容审核:樊学玲
值班主任:李国栋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如需转载,请致电:0898-66810614
阅读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