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林博新 通讯员赖建华
8月19日,在万宁市龙滚镇新市村一片树龄13年的油茶林里,一场面向基层技术人员和种植户的实地培训正在进行。近70名来自龙滚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乡村振兴工作队成员、农业合作社社员及种植户,聚在海南大学热带特色功能性植物(油茶)种质创新与技术服务团队的专家周围,认真学习让油茶低产林的高产秘诀。
“长期以来,部分农户习惯于种植油茶实生苗,导致近半树体产量低下甚至绝收,全省这类低产林面积占比高达40%-50%。”团队负责人吴友根教授介绍,其团队自2017年起致力于低产林改造,通过一系列综合技术措施,改造后的油茶园产量能提升50%以上,真正让油茶成为农民的“摇钱树”。
培训现场,专家们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接地气的实操。吴友根等人轮番上阵,从海南油茶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讲起,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选择省级认定的23个优良品种、为何要选用嫁接苗替代已被禁售的实生苗等关键知识。
“七干球、八干油”,一句农谚引出了水分管理的重要性;如何挖沟施肥、怎样识别并绿色防控炭疽病、软腐病、天牛等病虫害,专家们在田间地头亲自示范。对于学员最关心的“大小年”结果问题,专家们也给出了“药方”:通过采果后及时施足基肥、花期喷施保花保果叶面肥等综合栽培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克服,实现年年丰产。
“这种现场培训太好了!老师讲得明白,还手把手教,我们听得懂、学得会,真是受益匪浅!”一位参加培训的种植户兴奋地说。互动式的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培训效果,增强了农户们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信心。
据了解,这片作为“教室”的油茶林种植于2012年,是典型的实生苗林地,正处于低产林改造的关键时期。团队下一步将继续在多个类似基地推广高接换冠等核心技术,将低产的实生树改造成高产的嫁接树,并通过强化水肥管理和绿色防控,以科技赋能促进海南油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让这片树林焕发新的生机。
值班主任:李佳飞
责任编辑:吴维杨
责任校对:李豌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