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2025年7月7日B04/B13版)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冀冀
88年前的今天,卢沟桥的一声枪响,撕裂了华北的夜空。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共产党号召全体同胞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来自天涯海角的琼崖子弟挺身而出,投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
威震皖东、保卫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参谋长兼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晋西北战场上,率“抗日铁军”奋勇杀敌的八路军120师参谋长周士第;南京保卫战中,誓死不当亡国奴、壮烈殉国的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团长韩宪元……一颗颗闪耀的琼崖将星,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在抗战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张云逸:华中抗战的传奇将领
张云逸。资料图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7月2日下午,海口市海甸岛一处民宅里,张云逸大将的儿媳王婷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日记本,内页里,有张云逸手抄著名诗人田间所写的一首抗战小诗。
“我们没有上过战场,但从这首诗里看到了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92岁的王婷,虽已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说话中气十足,“是中国共产党唤起了民众的觉悟,万众一心,不怕牺牲,赶走侵略者,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1年11月18日,彭雪枫(左)、陈毅(中)、张云逸(右)在皖东北新四军第4师合影。资料图
在王婷的娓娓讲述中,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浮现眼前。
张云逸,1892年出生在广东省文昌县头苑镇上僚村(今海南文昌市文城镇上僚村),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过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法战争、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创建了红七军,转战千里与中央红军会师。参加过长征,西安事变后赴华南地区开展统战工作。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国共两党谈判,有意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组成一支抗战队伍,共同抗日。
1937年夏,张云逸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到澳门看望叶挺,向他讲述了中共倡导国共合作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方针策略,希望他出山指挥抗战队伍,叶挺欣然接受。
同年10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十四个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根据毛泽东关于“军部第一步设南昌”的指示,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挂牌,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
军部成立后,张云逸等分赴各游击区传达党中央指示,把各红军游击队集中改编成4个支队,开赴抗日前线。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撤退到大别山区进行游击战争。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与中共协商后,邀请张云逸到江北工作,帮助桂系举办游击战术训练班。借此时机,中共中央赋予新四军“发展华中”任务,要求新四军派张云逸率领两三个营过江,在江北开辟根据地。数月后,张云逸领导的江北指挥部开辟了淮南津浦路西和路东两个抗日根据地。
1939年12月,日军2000余人在淮南津浦路西地区“扫荡”,企图歼灭新四军。张云逸与时任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一起研究反“扫荡”战术。将士们激战三昼夜,歼灭日伪军160余人。这是新四军进入皖东后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反“扫荡”作战。这场胜利,为新四军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约7000名新四军指战员激战七昼夜,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蒋介石反诬新四军为“叛军”,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并将军长叶挺扣押。
为回击国民党顽固派,中央军委下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1942年11月中旬,日伪军1.5万人对淮北定远等地区进行“扫荡”。在陈毅、张云逸领导下,新四军第四、第三、第二师等部先后开展反“扫荡”作战,至12月中下旬基本粉碎了日伪军的进攻。
1943年11月8日,陈毅接到毛泽东要其赴延安参加中共七大的电报后,于11月25日离开新四军赴延安。军长的职务由张云逸代理。
从1944年到1945年上半年,面对华中地区17万人的日军和20万人的伪军,新四军作战6500余次,基本制止了日伪军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华中解放区日益扩大和巩固,新四军的兵力也发展至30万人。
1945年10月,新四军军部发表了建军以来的战绩公报。公报显示,新四军在江淮河汉之间的8个战略地区抗击日军13个师团、伪军23万人,总计大小战斗近3万次,毙、伤、俘日伪军42.9万余人。
周士第:文韬武略的“模范参谋长”
“这是一段令人振奋的视频!”7月2日晚,远在北京的周士第的外孙彭宏远,通过微信传来一段用照片制作的视频。
泛黄的照片上,周士第开怀大笑,一旁的几位战友精神抖擞,在他们身后,是刚从日寇手中缴获的一门大炮。
照片拍摄于1938年,时任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的周士第,率部收复山西的岢岚、五寨、宁武等7座县城,歼灭日军2000多人。
1938年,周士第(右二)率部收复宁武等7座县城,歼灭日军2000多人,这是他与战友在缴获的大炮前。资料图
“这一战巩固了晋北抗日根据地,也保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安全,沉重打击了日寇,鼓舞了中国军民。”彭宏远掷地有声地说。
周士第,1900年9月9日出生于乐会县(今属琼海市)新昌村。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1924年毕业后参与组建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二方面军及陕北红军一部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贺龙任师长、关向应任政训处主任、萧克任副师长、周士第任参谋长。从此,周士第与贺龙、关向应共事达12年之久,结下了深厚友谊。
周士第。资料图
为保卫根据地、把敌人“挤”出去,周士第坚决贯彻党的战略部署,执行统一战线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山地游击战和平原游击战,在晋西北开辟了多条秘密交通线。
齐会战斗、陈庄战斗、百团大战、黄土岭战斗、甄家庄歼灭战……周士第参与或直接指挥了对日军、伪军和顽军的多次战斗,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39年4月23日至25日,周士第协助贺龙、关向应指挥了齐会战斗。此战,120师集中2个旅7个团的兵力参战,包围歼灭了日军第27师团吉田大队700多人,取得平原歼灭战的重大胜利。
“我们被围得水泄不通!”日本兵内匠俊三在回忆齐会战斗时说,他所在部队被八路军包围后,几名处于绝望之中的日本兵当场自杀。
1943年9月26日,日军第一军第69师团第85大队和伪军一部900余人,分两路奔袭驻兴县的中共晋绥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机关。在我军打击下,日军第85大队被迫退至兴县的赵家川口。在日伪军撤退时,我军集中7个多团的优势兵力,采取沿途分段伏击围歼的战术打击日军。因战斗需要,晋绥军区特设军区前进指挥所,由周士第负责指挥作战。
10月6日晚,日军在飞机掩护下,向康宁镇方向逃窜,在途中连续遭到我军阻击、伏击、追击,走投无路,只得在甄家庄东南高地上固守。如何以最小代价消灭敌军?周士第施计将敌军诱出甄家庄阵地,在运动中歼灭。
经过3天3夜的围击,日军几乎弹尽粮绝。10月10日22时,日军顺着山沟向东面突围,正好进入我军设伏的道路。11日拂晓,日军大部分被歼灭,战斗结束。在甄家庄战斗中,我军共歼灭日军700余人、伪军100余人。
周士第曾先后担任叶挺独立团、红十五军团、红二方面军、120师、晋西北军区、晋绥军区的参谋长,享有“模范参谋长”的美名。他善用战机、长于应变,喜欢学习研究,以博学多才闻名。
周士第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每次大战役后,他都会把实战经验凝练成理论心得,撰写学术文章。他写的《平原游击战的几个问题》《冀中平原游击战争的经验教训》《论陈庄战斗》等文章曾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
“戎马四十年,临阵何止千。敌人未灭尽,斗志更强坚。”1964年,上将周士第写下诗作《一个兵》,这首诗正是他光辉一生的写照。
韩宪元:“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铁血男儿
在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花神大道旁,一座布满弹孔的圆柱形碉堡静卧于荒草丛中。
深达寸许的斑驳弹痕,记录着发生于1937年12月12日的一场悲壮惨烈的战斗。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团长韩宪元率部死守于此,全团殉国。
韩宪元(左)和妻子。资料图
韩宪元,1906年生于文昌县(今文昌市)迈号水北村,黄埔军校三期毕业生。
2020年电影《八佰》热映后,曾在上海苏州河畔守卫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为人熟知。许多人不知道的是,524团团长韩宪元率领其他官兵退守南京,驻防雨花台,用生命书写了一段悲壮的传奇故事。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此战持续了3个月之久。
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韩宪元奉命率524团防守闸北,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韩宪元和战士们采用预制钢筋水泥掩体,构筑起“固若金汤”的街市纵深阵地,坚守苏州河岸76天,寸土未失。
《申报》记者冒着战火,在战壕中采访韩宪元,撰写报道《英雄团长访问记》,并刊登其戎装照片及用钢笔题写的“抗战图存”四字,一时间,国内各地书报画刊竞相转登。
同年11月,就在524团奉命撤退时,又接到了留守四行仓库的命令。由于四行仓库容量有限,韩宪元建议抽调524团1营为骨干,组成1个约400人的加强营,由团副谢晋元统一指挥,自己则率其他兵力沿苏州、无锡向南京撤退,去保卫南京。
韩宪元。资料图
1937年12月1日,日军攻占江阴要塞,直逼南京城垣。10日,日军发起总攻,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三峰等阵地发起全面进攻。在南京保卫战中,韩宪元所部驻防雨花台核心阵地。
这是一场殊死决战。12月11日,日军以精锐部队猛攻由88师防守的雨花台阵地,炮弹铺天盖地在南京城内外炸响。
雨花台阵地,防线不到2000米宽,日军的飞机、大炮、坦克轮番轰炸,反复冲击,但中国守军的阵地岿然不动。
部下劝韩宪元撤退,他厉声呵斥:“你们愿为亡国奴吗?我誓与阵地共存亡!”
12月12日中午,弹尽援绝的524团与日军白刃相接,打肉搏战,全团官兵几乎同时殉难。
韩宪元壮烈殉国后,国民政府为旌表其抗日救国的卓越功绩,追授其为陆军少将。2015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韩宪元位列其中。
88年后的今天,卢沟桥上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无论过去多久,那段历史,那些英雄,依然铭记于心,永不敢忘!
正是千千万万个他们,顽强斗争,永不屈服,为了保卫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才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走出了险境。
山河虽已无恙,吾辈更当自强!
其他在内地抗战的部分琼籍将领——
卢胜
1911年生,原名卢家扬,海南乐会县(今琼海市)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曾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团长、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四分区司令员等职。他率部开辟天长、六合、仪征、扬中等抗日根据地,参加黄桥战斗,开展反“围剿”、反“清乡”、反“扫荡”斗争,为创建南通、如东、启东、海门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符确坚
1906年生,原名符敦秀,海南文昌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长征。长征结束后,被调回中央财政部任文书科科长等职。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到新四军工作,任军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科长、一师三旅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多次参与反“扫荡”等打击日军、顽军的战斗。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唐惠洽
1908年生,海南万宁人,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校参谋、上海保安总团上校参谋主任等职。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他率部构筑工事、设置地雷等御敌。日军发起猛烈进攻,他多次承担掩护主力军撤离的任务。11月11日,在率部至平安亭东岸占领阵地掩护主力军西撤时,不幸中弹牺牲。1938年5月,国民政府追晋其为陆军少将。2015年,民政部将唐惠洽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龚选登
1899年生,海南琼海人,就读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到南京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任职。1937年,任76师参谋长的他,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39年2月,率部参加南昌会战,在日军优势兵力的强攻下,浴血奋战,不幸被敌弹击中牺牲。1946年,国民政府追谥其为陆军少将。2015年,民政部将龚选登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海南日报、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推出
责任编辑:傅婕
内容审核:陈咏棋
值班总监:黄敏
值班主任:罗清锐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