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读懂海南看我的!

勿忘历史勿忘痛!一起重温这段琼崖抗战历史→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5-07-07 08:27:00

《海南日报》(2025年7月7日A04版)

三亚田独万人坑、琼海互助乡“三·一”惨案、澄迈沙土峒惨案……日军1939年2月全面侵略海南,在6年多时间里,肆意杀戮无辜群众,血腥镇压抗日军民,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骇人听闻的惨案。

被日军绑走的海口市民。(资料图)

7月7日,是一个让全体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悍然挑起七七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在这个特殊日子,海南日报今天推出“勿忘历史勿忘痛”特别报道,通过重温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以史为鉴,铭记战争的残酷;让前事不可遗忘,悲剧不可重演;激励我们弘扬抗战精神,矢志奋发图强。

↓↓↓

田独万人坑:不能忘却的一段劳工血泪史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杰

6月27日,走进位于三亚市吉阳区田独村的颂和水库,只见水清岸阔,绿意盎然。

“你现在看到的颂和水库就是以前的田独万人坑。”今年已七旬高龄的田独村村民唐耀方指着眼前的水库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谁能想到,这平静的水面下曾经掩埋了近万名劳工的冤魂!

颂和水库旁的一处石碑印证了唐耀方所言。石碑上这样写道:“‘田独万人坑’,是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日寇奴役和杀害近万名矿工的罪恶遗址。在日寇掠夺田独铁矿的六年中,一大批被抓自朝鲜、印度、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和我省各市县的劳工先后在这里被折磨和劳役至死。现颂和水库的范围就是当年掩埋死难矿工的地方。”

《三亚市志》也记录了当时的情况;“田独铁矿位于田独村东黄泥岭西北山麓……1939年2月14日,日军入侵崖县,日本政府为掠夺矿产资源,派海军特务部北浦大佐带领地质人员进行勘察,估计储藏量只有150万吨。并授命‘石原株式会社’投资4000万日元进行开采。1939年动工,1940年投产……1944年下半年因盟军飞机封锁海域而停产。”

《三亚市志》还提到,“在开采期间,日本侵略者对铁矿工人肆意虐待,工人劳动强度大,时间长,饥寒交迫,疾病死亡人数不少。1944年5月到12月死亡人数达433人,平均每日死亡近2人。”

这是一段不能忘却、饱含血泪的历史。从上面的数据可以更清晰直观地感受到当时劳工们遭遇了多大的苦难。

“老人们都把这座铁矿叫作红山矿,名字来源就是当年日本人杀了许多矿工,满山、满地的血红色,整座山都是血腥味,每天矿上都有劳工被打死、饿死、烧死,从早上到半夜,哭喊声不断。”站在水库旁,唐耀方神情黯然,他小时候常常听村里的老人讲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并铭记于心。

“听村里的老人说,当时在田独铁矿,劳工每人每天下矿井14小时,不完成任务不给饭吃,还遭毒打,吃的是限量的番薯、玉米、南瓜汤,常常饿得肚子呱呱叫,住的是用木头或竹子搭起来的茅草房,环境恶劣。繁重的矿井劳动和非人的生活,使许多劳工相继昏死在矿井上。”唐耀方回忆道。

1958年,村民在挖颂和水库用于农业灌溉时,挖到了几大卡车的白骨,场面十分悲惨,令人毛骨悚然。

也是在1958年,为纪念被日军迫害死亡的田独铁矿劳工,人们就在颂和水库旁,用水泥砌筑了一座“日寇时期受迫害死亡工友纪念碑”,碑高2米。2001年初,由三亚市人民政府在原纪念碑旁再建一座纪念碑,占地面积20平方米,碑高约8米,碑上镌刻“田独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碑”,以警示后人,勿忘历史。

如今,在水库旁,除了两座纪念碑,日军当年修建的碉堡残迹尚存,而不远处曾经的田独铁矿,也早已成为了一汪清澈的水塘。

田独万人坑是日本侵略者掠夺海南岛宝贵铁矿资源的历史罪证,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1990年,三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么多年,附近的村民们每年清明节都会自发前来祭拜,纪念碑前的鲜花从未间断。

“唯有不忘过去,才能让亡魂安息。”唐耀方激动地说,大家不会遗忘这段历史,“这一直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奋进,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沙土峒惨案:骇人听闻的大屠杀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高懿

日军侵略海南期间,制造多起惨案,其中澄迈沙土峒三起惨案,因被害人数众多,在诸多惨案中性质尤为恶劣。

记录着“沙土峒惨案”的史证碑,坐落在澄迈县桥头镇沙土峒,距离当地镇政府4公里,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碑高8.7米。这座史证碑使大家在牢记日军侵华历史,悼念当年死难同胞的同时,还让人们接受更加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沙土峒位于海南省澄迈县桥头镇东边,是个三面环海的冲积沙地,其间坐落着昌堂、美梅、那南、北山等13个村庄,人们习惯称为沙土峒。

1941年,震惊全琼的“沙土惨案”发生。原本有2100多人的沙土峒遭到日军烧、杀、掠,1300多名村民被杀害,财物被抢、房屋被烧毁,沙土峒出现“房屋变废墟,尸首随处见,腥风袭击鼻,无村无戴孝,无家无人泣”的惨状。

1941年5月,一批商船满载货物,从临高新盈港启航运往海口,押运货物的是日伪西路总指挥官林桂深的儿子林明成。这个消息被国民党临高县游击大队大队长黄坤新获悉,便率领一个游击中队在桥头沙土峒驱船出海进行拦截,并抢走船上货物,打死了林明成。

事件发生后,林桂深怀疑是沙土地区民众所为,为替儿子报仇,遂求助日军出兵扫荡。

7月7日上午,日军从那大、包岸等地纠集200余人,分乘10辆汽车,气势汹汹地扑向沙土,对沙土峒实施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

日军一到沙土峒,立即对沙土峒进行全面封锁戒严,日军假以检查“良民证”或开会等为名,将村民集中,对无辜百姓实施集体杀害,或用刺刀捅或用机枪扫射,一发现有人走动就开枪射击,逢人就用刺刀挑杀,有的妇女在被轮奸中当场致死。

这一天的大屠杀,沙土地区13个村庄,除地处偏僻的木春、小美良和扶里3个村庄,因日军杀人累至筋疲力尽后被迫收兵得以幸免外,其他10个村均惨遭杀戮。

其中,沙土大屠杀以圣眼村、福留村遭遇最惨。

圣眼村共有400多人,其中惨遭杀害的达314人,村中私塾小学共有学生60多人,除有3人受伤昏厥幸免外,其余全遭杀害;福留村共有298人,遇害群众264人。

福留村,则因听信该村担任花场维持会会长温龙音的话,错误预估形势,误认为有温龙音担保的没问题,通通集中于祠堂内,在日军进村后,凡在祠堂内的人皆中弹身亡。

11月,日军又先后两次出兵进剿沙土地区。日军三次围屠,灾难遍及沙土地区所有村庄,累计杀害当地群众达1300多人,烧毁民房58间,抢走耕牛600头。

“沙土惨案”发生后,琼崖特委和澄迈县委组织20人的慰问团,由吴元隆、吴正桂带队,来到沙土峒进行慰问和做善后工作。慰问团以惨案为活教材,动员全县各界群众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互助乡“三·一”惨案:一份不可抹去的伤痛记忆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豌

“屠了9个自然村,烧了276间,第一次就抓了751人。”近日,琼海市中原镇,回忆起12岁时亲历的琼海互助乡(今琼海市中原镇长仙行政村)“三·一”惨案,今年已92岁的曹靖神情激动,泪流满面。

琼海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中心主任王仪介绍,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抗日队伍频繁在互助乡一带活动,日军对此早已怀恨在心。1945年4月12日(农历三月初一)早晨,日军以征用民工为借口,通知互助乡坡村、长仙两个村落的村民到中原镇伪军营集中。约8时许,村民们陆续来到伪军营。随后,日军持枪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监守,并将村民押到燕岭坡日军营房,还在营房西面山坡上挖了两个8米见方的大坑。

被侵琼日军逮捕的中共琼崖抗日人员。(资料图)

当日中午11时,被抓的751名青壮年村民,被剥去衣服。日军以3人一串、5人一组,将村民用铁丝绑起来拖到燕岭坡,在两个早已挖好的大坑前逐个砍头,施行血腥大屠杀。

互助乡村民、今年89岁的卢传轩,正是在这场屠杀中永远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当时我才9岁,那天早上,妈妈出门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卢传轩说,当天,日军扫荡到家中时,他以出去牵牛的名义逃离到附近山坡,最后躲避到亲戚家才保全了性命。

此后连续3天,日军在长仙、坡村等互助乡辖下的9个村庄共杀害900余人,烧毁房屋276间,部分村庄甚至惨遭灭顶之灾,从此不复存在。后续,日军还多次对互助乡村民进行清剿、屠杀、抢掠,一直持续到7月中旬。据统计,被杀害的人数达千人之多。

1947年,为了悼念互助乡“三·一”惨案中的死难同胞,当地民众在燕岭坡上修建殉难民众公墓,以寄哀思。由于公墓埋葬了千名以上的同胞,因此又被称为“千人墓”。2009年5月,燕岭坡殉难民众公墓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踏着青石板走近燕岭坡殉难民众公墓,可见两处宽约5米、长10余米的陵墓,其中埋葬着殉难民众的尸骸。现场摆放着花圈,炉中还有燃烧后剩下的香根。

“这里就是当年惨案发生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我们都会在这里组织祭奠活动,群众也会自发来到这里祭扫。”长仙村委会副主任曹颖在沉默中一一抚摸过石碑上9个村庄的名字,他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这是长仙村一段不可抹去的伤痛记忆,也是不能遗忘的国耻,他们会把这段历史一代代讲述下去,让子孙后代铭记苦难、汲取力量,把家乡和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矿山公园死难矿工纪念碑:血泪历史警示后人珍视和平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阳秀

7月1日,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铁矿国家矿山公园的死难矿工纪念碑前,成排的白色菊花整齐地环绕着碑座。

在昌江,这块纪念碑不仅是一处祭奠之地,也是无声的历史课堂。

“我7岁就在公园里看到这块碑了。”1日上午,当地居民李威文吃完早餐后,如同往常一样来到矿山公园散步。1968年出生的李威文是土生土长的石碌人,已经退休的他是矿山变迁的见证者,他从小听父辈讲述矿工们在黑暗岁月里的悲惨遭遇。

昌江石碌铁矿国家矿山公园里的死难矿工纪念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阳秀 摄

纪念碑的一侧有一条长廊,墙上的图文清晰地刻录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1939年2月,日军铁蹄踏上海南岛,石碌铁矿成为其疯狂掠夺的目标。日军从东南沿海一带和海南本地强征劳工超4万人,迫使他们在恶劣环境下从事非人的苦役。残酷的压榨、恶劣的生存条件和疾病,夺走了超过3万名矿工的生命。1945年日本投降时,幸存者仅剩5800余人。

然而,日寇投降未能带来真正的曙光。在国民党统治期间,矿山生产从未恢复,民生凋敝。直到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石碌铁矿的命运才迎来转折。此后经过多年的努力,这座饱经磨难的矿山才浴火重生。

“我们今天能有好日子,都是那一代人用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李威文感慨道。

如今,这座矗立在矿山公园的石碑,其无声的分量,比任何言语都更震撼人心。

八所港“万人坑”:三代人守护的血色记忆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晓曈

海风掠过东方市八所港南岸,两座红砖砌成的劳工监狱孤零零立在沙土地上。墙皮剥落,锈蚀的钢筋如刺破皮肉的骨茬,空洞的窗棂凝望着脚下80亩荒滩——这里深埋着3万余名中国劳工与盟军战俘的骸骨。

“打毒针!大学生就死了!”年逾九旬的张老桃只要回忆起那段惨痛的岁月,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1940年,十几岁的她被日军强征挑砖运沙,目睹日军将奄奄一息的香港劳工推进火堆:“烧不死跳出来,又抓进去烧!”

同村的张仁常老人口齿已不甚清晰,但她反复呢喃:“挖坑……砍头……”——1942年,她亲眼见到卡车将反抗劳工拉往海滩集体处决。一名劳工因捡拾日军丢弃的冬瓜,被电击后反复浇醒,直至昏死。

据东方文物管理所关于“日军修建八所港及制造八所‘万人坑’之始末”的资料中记载,1940年10月,日军为掠夺石碌铁矿,从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强征劳工,并押解英、澳等国战俘修建八所港。

幸存劳工赵彦富的回忆录揭开地狱图景: 死亡劳役,每日14小时劳作,仅换3.6两霉米(十六两制),不足现代一碗饭;十大酷刑,包括“吊飞机”(悬空吊打)、“滚水浴”(沸水浇身)、“当活靶练刺刀”……

“每块砖都是罪证。”东方市博物馆馆长秦巍抚过斑驳红砖,介绍道:在施工过程中,日寇为了让码头尽快建成,以便加快掠夺石碌的铁矿资源,视劳工生命如草芥,采用水电交错、折骨、割筋、狼狗咬、鞭棒打、半截活埋、砍头等酷刑折磨劳工,把八所港变成了人间地狱,经常强迫他们赶工,一旦发现劳工生病就立即活埋。由此,万人坑形成。

至1945年日军投降,2200名江苏劳工仅剩6人,36批广州劳工幸存不足40人。三万具尸骨填满80亩沙丘。1984年收殓地表遗骨,装满8个麻袋。

2013年,两座重120吨的劳工监狱被整体东移500米。如今墙体裂缝纵横,内壁布满深深抓痕——那是绝望劳工用指甲刻下的最后挣扎。2019年,侵华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地(也称八所港万人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八所镇八所村祠堂,泛黄的“劳工名册”正被村民一页页续写。新添的姓名血泪斑斑:王阿福,上海人,1941年死于电刑;李振邦,香港学生,遭毒针杀害……

“奶奶在这被逼学日语,她的血汗凝聚了那段屈辱惨痛的岁月。”张仁常20岁的孙子符国儒跟记者说,“从小她就经常给我讲‘万人坑’,我会铭记那段国耻家仇。”

时常提起这段历史,是为了告诫后人不能忘记。这片浸透血泪的土地,终将在勿忘历史的坚守中,孕育出和平年代的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傅婕
内容审核:陈咏棋
值班总监:黄敏
值班主任:罗清锐

来源:海南日报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如需转载,请致电:0898-66810614
阅读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