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从仅存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现在的7群42只——这是海南长臂猿“常住猿口”数量的变化,其家族在日益壮大。如今,它是全球长臂猿类群里唯一实现稳定增长的种群。
儋州市儋州湾湿地里,一群黑脸琵鹭在觅食。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25年,从900余株增长到目前的近3.2万株——这是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坡垒种群在海南展现出的生命力,当前,坡垒种群正得到有效恢复。
万物有灵,生生不息。
海口市演丰镇东寨港。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近年来,海南对照《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相关要求,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缩影和典范。
“海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邸伟杰表示。
海南昌江县王下乡十里画廊。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生物多样性,海南“多”在哪?
纵观这一热带岛屿,这里分布有独特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同时拥有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其中珊瑚礁、海草床分布面积全国最大,分别约占全国面积的95%和64%。
698种陆栖脊椎动物、4689种本土野生维管束植物、340种海岛潮间带生物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宝岛万物生”画面。
海南东方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坡鹿在休息。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每次发现一个新物种,都会给我很大的惊喜!”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热带岛屿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念开提到,去年,他所带领的团队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发现了新物种素贞灵芝的标本,相关研究成果已于今年4月发表在真菌学期刊《Journal of Fungi》。
海南物种名单,不断“上新”。前不久,2024年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公布,该成果显示海南发现一批新物种新记录,其中包括2种新物种、35种中国新记录种,以及71种海南新记录种。
海南热带雨林公园尖峰岭。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此次亮相的2种新物种分别为素贞灵芝、白边喇叭菌;35种中国新记录种包含大孢蘑菇、雪白斑蘑菇、凹野绢野螟、热坦夜蛾等;71种海南新记录种则包括了艳牛肝菌、细柄蘑菇、突双线尺蛾、灰灯蛾属等。
万物在此共生,受益于不断构建的一张张“安全守护网”——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斧头岭,海南长臂猿母子在高大的松树上活动。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去年,海南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全省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围绕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等4个优先领域,共提出28个优先行动,为各部门、各市县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路线图”。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越来越有“国际范儿”。去年,海南联合生态环境部举办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积极构建国际交流合作网络,持续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
在海南三亚蜈支洲岛附近海域,潜水教练参与海底珊瑚保育志愿活动,在海底种下珊瑚苗。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海南省五指山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去年同步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明晰生物多样性“家底”。此次调查不仅有助于完善物种名录,还推动市县实现制定专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从0到1”的突破。
建设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遗传资源繁育基地、五源河下游蜂虎保护小区项目等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单……一系列创新性的保护措施和政策出台,为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日落风景。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此外,在海南,生态环境、林业、海洋、农业、自然资源、海关等部门,既在各自所辖专业领域“分兵把口”,又多部门“联动跨界”协同,不断形成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合力。
这一项项行动,见证着海南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心。
从海南长臂猿的欢鸣到坡垒种群的复苏,从热带雨林的茂盛到海洋生态系统的丰富,每一处景象都是大自然赋予海南的独特宝藏。
海南也正以积极行动回应着这份馈赠,努力守护“宝岛万物生”。
统筹/策划 刘丹 覃淋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晓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设计 陈豪
责任编辑:吴毓锋
内容审核:樊学玲
值班总监:许世立
值班主任:罗清锐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