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教育厅联合海南日报社在全省组织开展2025年“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通过挖掘发现一批扎根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总结提炼优秀经验,弘扬师德正能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本期推出海南师范大学姚丹的育人故事《舞骨为炬:一对教育者的星火长征》,敬请关注。
▼
《灯塔》:用身体复刻历史心跳
2024年夏夜,《灯塔—艺术之光》的帷幕在雷鸣掌声中落下。这部原创舞蹈集萃涵盖12部国家级、省部级以上获奖作品,其中《英雄,往北走》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工程,《庄严的宣誓》入选中国舞蹈“荷花奖”等,每一部作品都记录着我们20年艺术创作的坚守历程!
个人原创作品集萃中,姚丹和王海洋带领学生同台演出。
舞台后方堆积的81双磨破舞鞋、327个彻夜排练的印记,见证着我和丈夫王海洋这对教师夫妻的韶华。为还原解放海南岛战役的壮烈,王海洋在档案馆研读战史两周,发现琼崖纵队用渔灯闪烁频率传递情报的细节,由此设计出“渔灯密码”装置——学生咬住浸透血水与汗水的渔灯完成托举时,灯光随牙齿震颤明灭,仿佛历史电波穿越时空。
个人原创作品集萃演出现场
个人原创作品集萃演出现场
深夜排练厅里,我带着学生在排练厅的“战场”上翻滚,膝盖淤青叠着新伤。王海洋擦拭着我的伤口打趣:“当年追你时说的同甘共苦,竟是这般滋味。”首演当晚,当24盏渔灯随《万泉河水》次第亮起,侧幕的王海洋紧握对讲机的手微微发抖——这个铁汉哽咽道:“你们每个动作里,都跳动着三万烈士的心跳。”
王海洋(左)和姚丹(右)在进行彩排合成
《张桂梅》:独舞中的生命燃烧
排练厅的镜面上还留着几道泪痕,那是创作《张桂梅》独舞的第43天。学生春雪的膝盖已磨破结痂,却仍不断重复“从桌上跌落到地面”的动作——她要重现张桂梅校长在教育之路上的坚守信念。我抬手按住她颤抖的肩膀:“记住,这份痛要化成向上托举的力!”说完,我拿掉护膝,跪在她身旁示范。地板硌得骨头生疼,但当我们数到第28次定格时,春雪的眼神突然坚毅如炬:“老师,我感受到张校长骨头里的火光了!”
姚丹进行示范教学
作品《张桂梅》剧照
这份“残酷美学”锻造出惊人的舞台力量。在中南六省舞蹈比赛上,春雪撕开衣襟露出贴满膏药的后背时,观众有人泣不成声。48次动作修改、90次呼吸调整的背后,是我们带着学生逐帧分析华坪女高监控录像的执着——凌晨五点的晨跑队列、深夜伏案的佝偻背影,都化作舞蹈的基因编码。
排练现场
《摘颗星星送给“您”》:照亮留守的星空
白沙民族中学的操场上,黎族女孩阿霞紧攥母亲留下的望远镜,这是她与打工父母唯一的联系。在“椰苗计划”中,我们将废弃矿泉水瓶制成“太空风铃”,用荧光颜料在校服上绘制银河。王海洋的“情感前置”教学法要求每个孩子将感受写进日记里——阿霞颤抖着念着母亲的微信:“等攒够钱,带你去城里看真星星。”
舞台上,当阿霞用望远镜模拟太空观测时,镜片折射的光斑化作星群,投射在象征宇宙的书本上。直播镜头前,阿霞母亲在工厂宿舍泪流满面:“孩子,你替妈妈摸到了星星。”这部获海南省美育一等奖的作品,让这些留守儿童不仅感受到爱,更让“航天精神”通过舞蹈在深山扎根。
姚丹(右)进行排练教学
淬火:教育者的生命编码
在海南师大舞蹈房的镜面映出学生们困惑的脸——他们不理解何谓“用身体书写信仰”。那日,王海洋忽然掀起裤腿,露出肿胀的膝盖:“这是我常年超负荷跳舞创作留下的职业病,创作过程很艰辛,从无到有,需要我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反复实验。”肿胀的膝盖在日光灯下泛着淡红,像一柄未擦尽的火把。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舞蹈哲学:疼痛是信仰的印章。
王海洋(右)进行引导式教学
王海洋进行引导式教学
创排《庄严的宣誓》时,为创作这部展现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史诗的作品,我们摈弃了传统的符号堆砌,转而用身体的极限丈量精神的厚度,教室变成淬炼初心的熔炉。学生们在《国际歌》中循环往复地跌倒,爬起时,当声带充血即将失声时,我突然关掉音乐:“听!这就是支撑革命者行走的脉搏声!”
作品《庄严的宣誓》剧照
尾声:不灭的信仰火炬
谢幕时,我们总坚持站在侧幕而非台前。聚光灯下的年轻舞者,用身体讲述着《灯塔》中烈士的呐喊、《山变》里乡村振兴的足音、《张桂梅》中师者燃烧的生命。最近的演出结束时,蓝灵突然转身向侧幕鞠躬——这个曾因膝盖受伤想退学的女孩,如今已是一所小学的舞蹈教师。
作品《山变,水变,情不变》剧照
当教育者的生命与作品融为一体,舞蹈便超越了艺术形式,成为传递信仰的圣火。那些磨破的舞鞋、带血的绷带、未干的泪痕,都在诉说教育的真谛:不是点亮一盏灯,而是让每颗星辰自成宇宙。正如《灯塔》终章投影的那句话:“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这或许是对教育者最好的注解:以生命为火种,点燃千万个奔赴星海的灵魂。
作品《灯塔》剧照
作品《灯塔》剧照
更多精彩点击>>2025年海南省讲述我的育人故事
责任编辑:张琬茜 欧英才
内容审核:袁宇
总监制:吴卓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