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读懂海南看我的!

当Z世代对话博物馆:“青年如何定义博物馆的未来”青年圆桌交流会召开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5-05-18 22:39:00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惠 陈子仪

当历史文明遇上Z世代,博物馆该如何走向未来?5月18日,“5·18国际博物馆日”海南主会场活动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举行,“回望·讲述·再造:青年如何定义博物馆的未来”青年圆桌交流会召开,来自文博界、高校、文创产业等青年代表参加。

“76%的观众是40岁以下。”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公共服务部主任陈小冰亮出数据。她所在的部门,有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他们用年轻人独有的创意重新定义博物馆教育。他们把文物知识搬进沉浸式微剧场,让观众化身“海上丝路商人”;在非遗互动课堂里,黎族织锦技艺与现代设计灵感激烈碰撞。“我们努力打通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陈小冰的话,道出了青年文博人的共同追求。

来自波兰的海南大学留学生安娜发言

来自波兰的海南大学留学生安娜的分享,打开了全新视角,“当我看到海南黎族与苗族文化的文物,联想到波兰也拥有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手工艺传统。”在她眼中,海南的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南海文明的窗口,更是世界文化对话的舞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波青年、世界各地的朋友,像我一样走进博物馆,我也想把在中国博物馆所见所感带回波兰,把东方的故事讲给西方的朋友听,继续这段文明互鉴的旅程。”

在海南师范大学学生马宇涵看来,现在的博物馆应该多利用VR、AI这些新技术,让观众“亲眼”看看考古现场;还能通过社交媒体,把历史故事重新包装,就像《逃出大英博物馆》那样,能引发大家的共鸣。马宇涵说:“我们要让历史变成年轻人聊天时爱聊的话题。”

做文创产业的林宇虽然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但他说自己的心态依然年轻。他说:“商人也能给文化找新出路。”林宇觉得,做文创提炼的东西在精不在多、在专不在短,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文物图案印在商品上,而是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结合点,用商业逻辑破解文化传承难题。

从业30年的博物馆馆长辛礼学,用亲身经历为这场讨论画上注脚:“我在文物库房数了16年文物,直到有一天发现,博物馆变成了网红打卡地。”他说,博物馆也应拥抱变化,打造满足现代需求的、面向未来的博物馆。

这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讨论,从技术创新到文化共情,从商业探索到教育实践,青年们用多元视角勾勒出博物馆的未来图景,当年轻一代的创意与古老文明相遇,或许属于博物馆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责任编辑:曾敬
内容审核:樊学玲
值班总监:许世立
值班主任:罗清锐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如需转载,请致电:0898-66810614
阅读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