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读懂海南看我的!

海南周刊丨从铅字到电脑 排版时光变奏曲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5-05-07 08:20:19

《海南日报》(2025年5月7日C04版版面图)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邱江华

说起报纸排版,不同年代的报人有着不同的记忆。

对于今年68岁的海南日报退休职工吴毓和来说,那是“铅与火”的芳华,一纸铅字经历数道工序,来得很不容易;对于现任海南日报编辑中心排版部主管李岳成而言,这是“光与电”“数与智”的便捷,只需要动动指尖,在一台电脑上即可完成排版。

时代变迁,技术的更新让报纸排版有了更多发挥的空间。创刊75年来,海南日报始终紧跟潮流,报纸排版方式不断演变,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智能,而随着一次又一次技术变革,一纸墨香,也飘散到了更远的地方。

铅与火的原始记忆

年轻的报人或许不太了解“铅与火”是何物,但这却是老一辈报人新闻理想的起点。

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南日报一直沿用传统铅字印刷。1975年进入海南日报工作的吴毓和还记得,彼时在海口新华南的印刷厂里,铅字印刷机发出的声响,划破了一个又一个黎明的静谧。“那时每个字都有铅字模,按照文稿的字排列好铅字,刷上墨就拿去印刷。以前的报纸就是这么印的。”

20世纪60年代,海南日报员工在排字车间排版。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谈起往事,吴毓和记忆犹新,他介绍,报纸排版印刷过程大致分为铅块熔化、铸字、拣字、排版、压版、铸版、印刷等一系列繁重的工序。印刷厂里分铸字、排字、制版、印刷等多个车间,条件艰苦,设备简陋。

所谓“铸字”,顾名思义,就是生产铅字。那时候,《海南日报》是一张对开四版的报纸,每天的用字量很大。铸字工人按比例配制好合金铅的成分,再按字号大小、字体种类调好字盒,装上铜字模,用熔化了的铅水,把字一个个浇铸出来。

上世纪使用的铸字机。

铸字是比较危险的工种。工人工作时,要站在上百度高温的铸字台前,忍受滚烫的炙烤。时间久了,手上都长出一层厚厚的老茧,不怕热、不怕烫。而且,铅字沾染了油墨后精准度会下降,除少数用于标题的铅字外,小字号铅字基本上每天都要回炉重铸,工作量可想而知。

铅字铸好了,接着就是排版环节。这个环节吴毓和再熟悉不过,刚工作那会,他就负责拣字。他印象中的排字车间里,摆着一排又一排高大的字架,从上到下分为无数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都是不同的铅字。夜里,他们等文稿出来后,就对照着拣字。

“拣字绝对是硬功夫。”吴毓和说,不仅要熟悉字架上所有常用字部首、词组、繁体字,还要记住版样上的行数、栏数。熟练的拣字工可以做到左手拿稿件,右手盲拣字,每小时要拣几千字,手指头磨出泡,指尖被磨平,指甲缝里黑黑的。

20世纪60年代的海南日报印刷厂房。

排版也是“体力活”

拣字是为了拼版。拼版工人将拣字工人排列好的毛条,按版面编辑画好的版样装进专用铁框里,排出版样的雏形。“排版最重要的是与版面编辑的配合。”吴毓和说,版面编辑预先计算好每个稿子的字数,在格子纸上画出版样,让拼版工人照样排版。

理想状态当然是希望“一步到位”,但如果遇上换稿、挪动稿件位置、对文章作删改等情况,就不得不在铁框铅字版里反复操作。版拼好了先出审样,交给编辑、值班领导审阅,同时请校对员校对。等所有问题解决了,再出清样、交版样,然后还得压纸型、浇铸铅板。

浇铸铅板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要将事先熔化好的合金铅浇筑成模型铅板,铅锅的温度高达三四百摄氏度,稍有不慎就会被烫伤。那个年代压纸型用的硬纸板是特制的材料,耐高温,不易变形。

铅字在纸板上轧出凹凸不平的字形后,浇铸工人将纸板装进铸板机,三四百摄氏度高温的铅水同时注入机器内,与纸型相咬合,经冷却便成为一块铅板,之后再将铅板交给印刷师傅,装到轮转机上,这才开始印刷。

20世纪50年代,制版工人在工作。

印刷工作比较繁重,劳动强度大。定型的铅板有几十斤重,搬动铅板到刮板机需由两名工人完成,搬动过程中要一气呵成,遇到高温天,在搬动过程中会大汗淋漓,汗水浸湿衣服、裤子。

在铅排时期,排版慢、劳动强度大,对工人的脑力、体力、耐力、观察力都有较大的考验。而且受铅印技术的局限,报纸版面都比较呆板,灵活性很差。如果事先没想好,后面要改,就很费神。

“每篇文章字数的计算要非常精确,少了几行字,排出的版就会有个‘窟窿’;多个字出来,就要重新删减;替换文稿,都要精确到同样的字数。”吴毓和说,那时设备落后,工作中只要一环有变,其他环节也要“大动干戈”。回忆起这些,他感慨不已。

铅排车间的这些场景深深地印在每个老报人的心中。他们内心深处迫切希望,能有一种先进技术替代这种原始的劳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轮转印刷的铅印模型。本组图片由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赛 摄

迎来光与电的时代

直到激光照排技术的出现,这个愿望终于成为现实。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学教授王选成功研制出中文激光照排系统,彻底颠覆了传统印刷业,也为海南日报插上腾飞的翅膀。1989年,海南日报引进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当汉字在电脑屏幕上出现,光标闪烁,开启了新的诉说。

1988年进入海南日报工作的李岳成,正好赶上了激光照排的时代,“在当时,这可是出版行业的‘高精尖’技术,我们也是报社第一批用上电脑的人,大家可自豪了。”

“面对新事物,大家也很好奇,每天抱着一本五笔打字的教学书来‘啃’。”李岳成印象深刻,那时为了让大家快速上手,报社每星期都要组织打字比赛。一次次训练下来,他们的汉字录入速度从1分钟几个字到百余个字,越来越熟练。之后,他们又开始学习报纸组版技能。

有了激光照排技术,编辑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编辑画好版样,组版员将稿子一一导入,不用几个小时就能把版面设计完成。遇到稿件内容调整,只见组版员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移动,很快就能搞定。最后,只要一个指令,报纸大样便从打印机里缓缓而出。这些,都是铅字排版无法比拟的。

“第一次用电脑排版的那晚,大家都很兴奋。为了保险起见,那段时间报社电脑排版和手工排版同时进行,不断磨合。”李岳成说。

穿越“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激光照排系统的采用,不仅提高了出版速度和印刷质量,也为报纸的数字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海南日报》从最早的黑白报纸发展成为现在的彩色立体媒体,在一次次产业升级、技术飞跃、改革创新中起跑,构建起越来越丰富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李岳成偶尔会想到当年在印刷厂拣字的时光,恍如隔世。他说,以前虽然技术受限、条件有限,但是老一辈报人对报纸内容和出版质量的专注精神,却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以初代印刷的分辨率,在岁月中留下高清的办报品格,奠定了一份报纸的精神气质。

责任编辑:林叶
内容审核:蔡宝莹
值班总监:刘乐蒙
值班主任:齐松梅

来源:海南日报
阅读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