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读懂海南看我的!

星火:二十三年红旗不倒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5-05-01 09:05:42

202551日《海南日报》T04版版面图

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琼崖地方组织(以下简称琼崖党组织)团结带领琼崖人民坚持艰苦卓绝的孤岛奋战,最终接应人民解放军渡海大军解放了海南岛,创造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范例。

琼崖党组织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当年底,党中央就派出共产党员、青年团员来琼崖发动与组织民众。1922年秋,经党中央同意,吸收罗汉、王文明、徐成章等10多名先进分子入党,这是琼崖第一批党员。1926年2月,中共琼崖特别支部在海口成立,壮大了党在琼崖的力量。

1926年6月,中国共产党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海口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王文明、罗文淹、冯平等11人,代表全琼党员240多人,中共广东区委特派员杨善集出席会议并作指导。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琼崖地方委员会,王文明任地委书记,这是党领导的琼崖革命运动的新起点。琼崖地委成立后,立即在全岛掀起大革命的高潮,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蓬勃发展。

正当工农群众革命运动迅速高涨之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右派叛变革命。1927年4月22日,国民党琼崖当局发动反革命事变,大肆搜捕和屠杀共产党员及革命群众(史称琼崖四二二事变)。据统计,在事变中全岛被捕的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达2000余人,500多人被杀害。整个琼崖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

琼崖土地革命风雷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为开辟革命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城市转入农村,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927年6月,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改为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7月,琼崖特委将各县的革命武装统一改编为琼崖讨逆革命军,总人数700余人,标志着琼崖党组织开始步入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为配合秋收起义,9月23日,琼崖讨逆革命军进攻椰子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9月23日成为党领导的琼崖人民军队的诞生日。

同年底,琼崖特委领导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消灭根据地内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掀起了土地革命高潮。1928年2月,琼崖工农革命军改称琼崖工农红军(琼崖讨逆革命军于1927年11月改编为琼崖工农革命军)。随着土地革命的发展,红军发展到1400多人,赤卫队发展到1万余人,党员发展到1.7万余人。

琼崖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国民党广东当局惶恐不安,1928年3月中旬派蔡廷锴率所部4000余人,对琼崖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由于敌强我弱,红军反“围剿”斗争失败,同年底琼崖土地革命转入低潮。时任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王文明带领红军及部分赤卫队、琼崖苏维埃政府直属机关等600余人转移到母瑞山,开辟革命根据地。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琼崖革命由挫折转向复兴的新起点。

定安母瑞山雕塑《红旗不倒》。(资料图)

1929年2月和7月,琼崖特委机关两次在海口遭敌破坏,特委主要领导人相继牺牲。危急关头,时任中共澄迈县委书记冯白驹挺身而出,提议重建琼崖特委领导机构。同年8月中旬,琼崖各县代表联席会议在内洞山召开,及时重建了特委领导核心,是琼崖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0年1月,王文明病逝后,冯白驹接过领导琼崖革命的重担。

1930年4月,中共琼崖第四次代表大会后,掀起了琼崖第二次土地革命高潮。同年8月,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后正式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成立。1931年5月,红军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在乐会县第四区成立。至1931年底,整个琼崖革命根据地已包括11个县的部分地区,人口超过100万,红军发展到2000多人,各县、乡基干队、赤卫队七八千人,成为当时国内有影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1932年7月,国民党广东当局派陈汉光率所部3000多人,对琼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琼崖特委领导军民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反“围剿”斗争失利,土地革命再次陷入低潮,琼崖革命进入空前艰苦的时期。冯白驹带领100多人在母瑞山坚持了8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斗争,1933年4月,冯白驹等25人突围回到了琼山县长泰村。随后,在琼文地区积极重建党的各级组织,恢复发展红军队伍。1936年5月,琼崖红军游击队司令部成立,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建立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琼崖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琼崖特委积极推动琼崖国共合作抗日,历经一年多艰苦谈判,于1938年10月22日达成合作抗日协议。12月5日,琼崖红军在琼山县云龙墟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简称琼崖抗日独立队),下辖3个中队,300多人枪,标志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9年2月10日,日军从琼山县天尾港登陆,入侵琼崖。为保存实力,国民党琼崖当局逐步撤退至五指山区。同日,琼崖抗日独立队第一中队迎难而上,在南渡江潭口渡口阻击日军,打响了党领导的琼崖抗日第一枪。在抗战中,琼崖党组织和抗日武装紧紧依靠群众,开辟了琼文、美合等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打击消灭敌人。新加坡、马来亚、泰国、越南和香港等地的琼崖华侨和港澳同胞,组织回乡服务团,投身琼崖抗日前线,作出了卓越贡献。

位于五指山腹地的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资料图)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掀起破坏团结抗战的逆流。1940年12月,琼崖国民党顽固派集中优势兵力向美合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企图消灭琼崖特委、独立总队机关和主力部队。琼崖特委领导根据地军民给予坚决打击。经过一系列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彻底击退了琼崖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逆流。

1942年,侵琼日军调集精锐队伍和大批伪军,向抗日根据地疯狂“蚕食”“扫荡”。琼崖特委制定“坚持内线、挺出外线”的方针,带领根据地军民英勇反击日、伪军,把抗日战争推向全琼,陷侵琼日军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琼崖是华南抗日游击区的主战场之一。琼崖抗日独立纵队(1939年3月,琼崖抗日独立队扩编为独立总队;1944年秋扩编为独立纵队)对日、伪军作战2200余次,毙、伤、俘敌5800余人,解放了五分之三的地区,解放区人口达100万以上,部队发展到7700多人,是琼崖抗战的中流砥柱。

夺取琼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琼崖特委正确处理“北撤”“南撤”问题。1946年4月,中共广东区委派员到琼传达琼崖独立纵队北撤山东烟台的指示(简称“北撤”)。琼崖特委和独立纵队司令部经过讨论,认为“北撤”问题不能采取简单执行或不执行的态度,而应做好两手准备。后来,由于国民党广东当局拒不承认琼崖党组织和独立纵队,“北撤”未能实行。8月和10月,广东区委两次派员到琼传达琼崖独立纵队和地方干部撤往越南的指示(简称“南撤”)。琼崖特委经过认真研究后,决定暂不执行“南撤”指示,向党中央发出《关于琼崖斗争成败关键问题的请示》。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拟稿,肯定和支持琼崖特委坚持琼岛斗争的决策。正确处理“北撤”“南撤”问题使琼崖革命根据地和人民革命武装得以保存下来,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策应了全国解放区战场,加速了琼崖解放的进程。

创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早在抗战时期,党中央就指示琼崖特委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创建五指山区革命根据地。琼崖特委抓住1943年白沙起义失败后黎、苗族人民主动寻找共产党、接受共产党领导的有利时机,派出武装人员挺进五指山区,建立白沙抗日根据地。从1947年冬起,琼崖纵队集中兵力,分三路向白(沙)保(亭)乐(东)地区进军,全面开展建立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工作。至1948年6月,琼崖纵队相继解放白沙、保亭、乐东全境,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琼崖党组织和军队有了一个位处全岛中心、便于指挥全琼、进可攻退可守的牢固后方基地。

1948年9月至1949年7月,为配合全国解放区战场,大量消灭敌人,琼崖区党委领导琼崖纵队(1947年5月,中共琼崖特委改称中共琼崖区委;10月,中央军委命名琼崖独立纵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实施了秋、春、夏季三大军事攻势,将长期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琼崖革命武装斗争及解放战争引向战略进攻。

1949年底,国民党军节节败退,麇集在海南岛的国民党军总兵力达10万余人。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主席作出“以四十三军及四十军准备攻琼崖”的命令。1950年1月10日,毛主席致电四野前委,指出海南岛与金门岛情况不同的地方是有冯白驹配合,并要求争取于春夏两季内解决海南岛问题。2月1日召开的海南岛战役作战会议,采纳了冯白驹的建议,确定了渡海作战采取“分批偷渡与积极准备大规模强渡,两者并重进行”的战役指导方针。在此基础上,渡海大军于1950年3月5日至4月1日两批四次潜渡琼州海峡,并在琼崖纵队和广大人民的有力接应配合下胜利登陆,后于4月16日发起大规模渡海作战,最终于5月1日解放了海南岛。

解放海南岛战役的胜利,开创了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胜利的先例,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集团凭借琼崖作为苟延残喘和反攻大陆跳板的企图,使海南各族人民摆脱了深重的苦难、获得了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海南人民昂首阔步跨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的历史时期。

原标题:

中共琼崖地方组织团结带领琼崖人民坚持艰苦卓绝的孤岛奋战,最终接应人民解放军渡海大军解放了海南岛

二十三年红旗不倒

责任编辑:李倩
内容审核:蔡宝莹
值班总监:黄敏
值班主任:罗清锐

来源:海南日报
阅读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