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海南日报》T03版版面图
作者/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赖永生
在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琼崖革命武装和琼崖人民,以信仰、坚韧与执着,谱写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英雄赞歌,也孕育了熠熠生辉的琼崖精神。从母瑞山的星火到洋浦港的灯光,从琼崖纵队的战旗到自贸港的蓝图,这种诞生于孤岛奋战,淬炼于烽火考验的精神品格始终是涌动在海南这片热土上的文化基因,引领着海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破浪前行。
在临高角海南解放公园,一单位组织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元才 摄
一、琼崖革命烽火淬炼琼崖精神内核
聂荣臻元帅亲笔写下的“孤岛奋战,艰苦卓绝,二十三年,红旗不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革命斗争的生动写照。“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程培育和形成了以“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实事求是、勇于担当,民族团结、共同奋斗”为内涵的琼崖精神。
(一)坚定信念、坚持斗争是琼崖精神的灵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大革命失败后,琼崖革命斗争靠什么重新燃起革命之火、照亮革命前程?靠的就是琼崖共产党人对革命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岛,琼崖革命力量遭受重创,在严峻形势下,琼崖党组织毅然决定“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创建了琼崖讨逆革命军,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32年底,琼崖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受挫,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反复“围剿”和严密封锁,冯白驹带领100多人在母瑞山密林深处与凶残的敌人周旋战斗8个多月,没有一人逃跑,没有一人叛变,最后仅剩25人成功突围,在“大地为床、星月为灯、树叶为被、野菜充饥”的极端恶劣环境中保存了革命火种。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国民党军的残酷“清剿”,琼崖党组织紧紧依靠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使得琼崖纵队不断发展壮大,解放了海南岛五分之四的地区,为迎接渡海大军解放海南岛奠定了坚实基础。冯白驹曾说:“革命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琼崖工农红军总司令冯平临刑前高呼:“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杀了一个冯平,还有千万个冯平。”正是这种“山崩于前而不改色”“野菜充饥志越坚”的坚定,使琼崖革命力量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二)实事求是、勇于担当是琼崖精神的精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在远离中央、远离主力、极少外援的海南岛上,琼崖党组织曾两度、近10年之久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失去电台联络,琼崖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审时度势,敢于担当,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一系列复杂棘手问题,开拓了琼崖革命斗争的新局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党内连续出现的“左”倾错误危害,琼崖党组织都能根据琼崖革命斗争实际,及时拨正革命的航向,特别是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王文明果断抵制“以城市为工作中心”的指示,率领琼崖苏维埃政府机关和红军指战员转移至母瑞山,创建革命根据地,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琼崖实践,保存了革命火种。1929年,中共琼崖特委机关在海口两次遭敌破坏,大部分领导被捕遇害,危急关头,时任中共澄迈县委书记冯白驹挺身而出,力促内洞山会议召开,重建琼崖特委,确定今后斗争方针;1930年王文明逝世后,年仅26岁的冯白驹毅然挑起了领导全琼革命的重担,在斗争中成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解放战争时期,面对中共中央和广东区委的“北撤”“南撤”指示,琼崖党组织坚持从琼崖革命斗争实际出发,审慎思量,最终做出了坚持琼岛斗争的决策,号召全琼党政军民坚持自卫反击,打退国民党军的进攻,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肯定,为琼崖最终解放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正是这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使琼崖革命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前进。
(三)民族团结、共同奋斗是琼崖精神的根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琼崖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黎族、苗族等多个民族。琼崖革命始终处在反革命势力和日本侵略者的重重包围之中,却能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奇迹,其关键就是紧紧依靠人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琼崖党组织创造性地实施“耕者有其田”政策,使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广大受压迫妇女积极参加革命,组成举世闻名的“红色娘子军”;在革命最困难时期,黎族、苗族同胞冒着生命危险为琼崖红军送粮送药送情报。全民族抗战时期,琼侨儿女心系家国,240多人组成的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穿破封锁、远涉重洋,构成琼崖抗战的“海上生命线”;琼崖纵队活跃的文昌县南阳、大昌乡和琼山县第三、第四区,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参加抗日团体,没有一个人不为抗战出过力;1943年白沙起义失败后,黎族首领王国兴主动寻找共产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成为琼崖民族团结合作的典范。解放海南岛战役中,海南人民广泛开展“一元钱、一斗米”的支前运动,组成6万多人的运输队、救护队等,派出170多艘木帆船、400余名船工支持渡海大军登陆作战,最终攻破国民党军“伯陵防线”。据统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口仅200多万的海南岛上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就有2.3万多名。正是这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山不藏人人藏人”的群众智慧,铸就了琼崖精神的钢铁脊梁,使琼崖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自贸港建设传承琼崖精神血脉
从“孤岛奋战”的革命丰碑到“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伟大实践,变的是时代课题,不变的是精神底色。75年来,琼崖精神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它是重点园区通宵达旦的灯火,是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的执着,是基层干部走村入户的脚步,也是海南渔民“以岛为家”的坚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唯有传承好、弘扬好琼崖精神,才能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让海南这片红色土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俯瞰海口城市风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封烁 摄
(一)坚定信仰信念,在时代考验中筑牢精神根基。琼崖革命的胜利,是信念的胜利,是坚持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新时代的斗争早已超越了军事对抗的范畴,更多体现在改革深水区的攻坚克难、科技竞争的突围破局、风险挑战的应对化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的使命,唯有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直面挑战,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推动自贸港建设行稳致远。
(二)坚持实干担当,在改革创新中开辟发展新局。琼崖革命每一次重大的转折和胜利,都离不开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探索。面对“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特殊监管模式,面对“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的税收制度创新,面对构建具有海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任务,面对国际规则的对接挑战,唯有在吃透中央政策精神基础上大胆试、大胆闯,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坚守人民立场,在多元一体中凝聚磅礴力量。琼崖革命的胜利是汉、黎、苗等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受益者,更是推动其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面对前进路上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既要用心倾听群众呼声,将“民间智慧”转化为政策养分,又要鼓励人民群众大胆试、大胆闯,为敢想敢干者提供舞台。依靠人民才能赢得未来,这是自贸港建设的方法论,也是坚守初心使命的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李倩
内容审核:蔡宝莹
值班总监:黄敏
值班主任:罗清锐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