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郭萃 特约记者萧海山 剪辑/李玮竞
4月27日一早,在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五一村托村村民小组田间,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教授王健弓着腰,小心翼翼地将一株挂着饱满豆荚的黑豆苗连根拔起。这株看似平平无奇的黑豆曾搭载实践十九号卫星“上天”完成了一趟奇妙的“太空之旅”。“天选种子”历经5个月的地面培育,迎来了首次采收。
据了解,去年6月,龙华区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育种研究中心建立联系,依托海南大学芋头科技小院的支撑,将该区芋头、黑豆、芝麻、莲籽4个农产品102克种子搭乘实践十九号卫星“上天”。
太空的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等特殊环境,为种子提供了地球上难以模拟的诱变条件,让它们在“旅途”中发生基因变异。10月11日,卫星顺利返回,12月底航天搭载种子顺利移交,这些种子带着太空赋予的“特殊变异”,开启了新的“入地”征程。
回到地球后,种子被送往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实验室进行选种和培育。王健介绍:“太空育种与传统育种不同,它利用太空独特环境,诱发植物遗传材料变异,可能促使植物展现出更优良的生长特性或抗性。”
科研团队对这些种子的发芽率、生长速度以及生理和遗传特性变化进行详细分析和筛选,找出具有潜在优势的个体。经过精心培育,今年2月10日,太空黑豆和芝麻幼苗被移栽到大田,正式开启在羊山地区土地上的生长之旅。在种植过程中,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密切关注黑豆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种植方案。
“这豆秆很粗壮,豆荚也密实。”王健一边拿着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黑豆株高、株幅,一边说道,“我们将把这些采收的黑豆带回去进行称重、计算产量,后续还要经过多代筛选、鉴定、淘汰、试种、审定,最终获得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田间的另一侧,一株株芝麻挺直腰杆,列队于田垄间,开出了白色的花。这些同期种下的芝麻幼苗预计下个月可以采收。
“此次航天育种工作是龙华区农业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创新实践,通过前沿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对我们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和经济价值、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龙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龙华区也将继续加强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育种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合作,推动航天育种成果转化和推广,让更多“太空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增添新动力。
责任编辑:曾中笑 李玮竞
内容审核:蔡宝莹
值班总监:刘乐蒙
值班主任:齐松梅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