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今日海南 | 张光南 张薇 陈明钦
推动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联动发展的现实意义。但目前两者联动发展存在资源承接能力不足、旅游业发展效率亟待提高、金融产业开放度不同、科技创新不足等障碍和挑战。为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笔者从政策联动、产业联动、金融联动和科技联动四方面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区域协作的建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鼓励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需要促进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2024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市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海南加强同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深化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等区域的合作。因此,推动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举措。应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各自的独特优势,全方位加强合作,从旅游消费业、金融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发力,补齐发展短板,切实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港湾联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先行先试、探索经验,有利于建立健全中央提出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同属于区域重大战略,两地联动发展(下称“港湾联动”),可优先开展区域一体化建设工作,率先在区域内实现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有利于推进商品、服务市场、市场监管等高水平统一,有助于总结并推广典型经验,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聚集要素、协同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大湾区产业在自贸港的优势引领和资源外溢作用,促进两地优势互补。粤港澳大湾区在旅游业、中医药业、金融业、高新技术业等产业上具有先行优势,海南自贸港在区位、自然条件、政策及制度等方面具有优势,港湾联动具备良好合作基础,将促进区域间融通发展。
创新制度、辐射外溢,有利于加快形成开放互联、布局合理的对外开放新高地,提高国际影响力。全球联动发展成效显著,充分证明港湾联动具有可行性。例如,横琴与澳门联合举办跨境文化、节庆、赛事活动,吸引大量国际国内游客;伦敦、新加坡等世界著名离岸金融中心都设在通信设施发达便捷的港口城市等。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多层级城市群,其与海南自贸港的联动发展,有利于发挥创新机构集聚效应和创新资源多城市联动效应,并将影响力辐射全国乃至全球。
港湾联动发展存在的障碍和挑战
两地发展存在差异,资源承接能力不足。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现代化及区域GDP产出规模已初步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但海南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高附加值产业发展较慢。
旅游产品单一化,旅游业发展效率亟待提高。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都存在旅游产品开发单一、不同旅游资源未有效整合等问题。海南主要依靠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吸引游客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前来旅游度假,而其他时段吸引力不足。粤港澳大湾区未能将周边岭南文化旅游资源有效融入景区,综合效益不高。
金融产业开放度不同,金融业面临诸多挑战。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金融业发展程度、开放程度不同,城市间金融功能错位、仍有短板。海南自贸港存在金融产业规模较小、从事金融业专业人才缺乏、对知名机构缺乏吸引力、营商环境有待优化、本地产业规模小等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则面临内外部风险交织、金融监管难度提升等挑战。
科技创新仍有不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在人才储备、知识创新、区域建设、产业需求、平台质量、企业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平衡”现象。海南人才储备不能很好满足自贸港建设进度要求,知识创新滞后于产业需求,平台质量弱于先进区域,投入强度低于领先标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企业在数量、规模、高端产业和先进技术上仍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
推进港湾联动的对策建议
深化港湾联动发展,有助于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因此,港湾联动应聚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等目标方向,着力形成港湾联动“1+1>2”的效应,最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政策联动,“大湾区旅游零售业优势+自贸港政策优势”,助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用好海南自贸港所得税政策,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吸引更多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和零售业企业及从业者。建议海南自贸港引进粤港澳大湾区知名企业及从业者,引导其投资海南旅游零售业,助推旅游业升级。二是用好海南自贸港免税购物政策,吸引港澳地区游客,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议海南加快推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在宣传推广、优化服务等方面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合办“修学游”等路线,打造国际知名旅游黄金线路。三是建立消费精品的全球展示和交易平台,借助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下称“消博会”)将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产品和消费精品销往世界。建议消博会将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消费精品在海南常态化展示和交易,增加优质商品供给,为粤港澳大湾区消费精品销往世界创造商机。四是借鉴港澳会展经济经验,发挥消博会优势,打造“自贸港—大湾区”综合会展论坛。建议在消博会基础上,引进港澳会展经济经验,打造“自贸港—大湾区”综合会展论坛,发展会展经济。
产业联动,“大湾区特色产业+自贸港特色产业”,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健康+旅游”优势,打造健康旅游小镇。建议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共同成立健康旅游特色小镇专项产业基金,参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中的建议,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作用,吸收优质国际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专项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健康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运营。二是结合各自经验优势,举办大型节庆赛事活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建议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建立文旅和会展产业发展联盟等机构,负责日常运行工作,共同申办美食节、赛车、马拉松、世界旅游经济论坛等国际性大型节庆赛事、展会等,探索“一展两地”“一会两地”等模式。
金融联动,“大湾区金融优势+自贸港制度优势”,助力实现开放互联。一是粤港澳大湾区试点成熟的金融开放政策在海南自贸港实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建议在海南自贸港试点施行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便利跨国公司、企业集团跨境资金统筹使用。建议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个层面联合,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支持商业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鼓励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赴港澳融资、上市等。二是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推动两地金融设施互通、联合,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建议粤港澳大湾区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依托,为两地金融联通和信息共享奠定基础。建议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联通,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在海南自贸港发行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和债务融资工具。推动人民币在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跨境便利流通和兑换。三是联合开展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创建,促进跨境金融监管创新与融合。鉴于粤港澳三地与海南自贸港之间金融监管仍有一定差异,建议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共同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提升监管科技运用能力。四是促进投融资便利化,促进企业发展。建议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开展跨境投融资业务,稳定外贸和外资。建议建立跨境理财通机制,支持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居民购买理财产品。建议支持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机构合作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投融资服务。
科技联动,“大湾区创新优势+自贸港创新需求”,助力科技创新。一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领先科研机构与海南自贸港合作,共建高水平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议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领先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国际化、高水平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承接优质科研项目,吸引并培育高水平人才,打造国际领先科研机构。二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与海南自贸港合作,发展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建议结合海南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平台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利用深圳创新科技产业优势,结合香港科技金融发展,推动海南自贸港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平台建设。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鼓励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建立人才工作站和内部研发机构。三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顶尖高校与海南自贸港合作,打造高水平产业人才高地。建议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海南自贸港科研机构提高创新能力。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顶尖高校合作办学、共建研究机构、建设新型实验室、创办国际化职业院校,加快打造高水平产业人才高地。
(作者张光南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作者张薇系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研究生;作者陈明钦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