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读懂海南看我的!

文化中国行丨香具古今谈:从博山炉到宣德炉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4-11-11 08:25:07

《海南日报》2024年11月11日B05版版面图

作者/金满楼

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用香历史,由此形成的香文化也可谓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场合,诸如祭拜先祖、宴请宾客、读书作画等,都会用到香烛、线香、沉香等,所用的香具也都有所区别。那么,中国古代有哪些标志性的香具,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唐代·鎏金银香囊。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两汉 香气袅袅博山炉

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的熏炉实物为良渚文化时期的竹节纹灰陶熏炉,这也说明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人已经学会了使用熏炉。及至春秋时期,已出现烧炭的“王子婴次炉”,当时主要用于室内取暖。到战国时期,王宫贵族家庭开始有了室内熏香的习俗,目的是驱灭蚊虫,消除秽气。

到秦朝时,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云:“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这说明当时焚香的习俗已经司空见惯,皇宫中更是如此。近年在广州南越王墓中发现的焚香薰炉及残存香料,更说明西汉初期上层社会中的焚香习俗已经十分流行。

从目前的考古实物看,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具,迟至汉代才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博山炉。据北宋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所载:“博山炉,本汉器也。海中有山,名博山,形如莲花,故香炉取象。下有一盘,作山海波涛、鱼龙出没之状,以备贮汤薰衣之用。盖欲其湿气相著,烟不散耳。”

博山炉多为青铜器或陶器,后来随着铸造工艺的进步,外表多施以鎏金或错以金银,显得更加精致美观。从造型上看,由于汉代受到道教神仙方士思想的影响,博山炉器形似豆,炉盖高耸如山,以模拟仙山景象;炉盖上多以神山、仙人或珍禽异兽为装饰,并镂有孔洞以散香烟;足底用圆盘贮水,润气蒸香,象征东海。如河北满城汉中山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铜博山炉,其炉具上部和炉盖上铸有高低起伏、层峦叠嶂的群山,山间用金丝镶嵌出石纹、云气和猎人、野兽等纹样,散香的气孔藏在山石之中,技艺十分高超。

博山炉是汉朝上流阶层最常见的焚香器具。除了居室熏香、祭祀焚香之用外,它还可以用于熏衣、熏被、取暖等。魏晋以后,又出现了青瓷炉,用以薰香除秽。到隋朝时,香文化进一步发展,据传隋炀帝杨广曾在除夕夜将数十座沉香木堆一起点燃,而这一时期的博山炉也受佛教影响,造型多掺杂宗教人物如飞天等,形制上也更加多样。

良渚文化时期的竹节纹带盖陶熏炉。

唐宋 精巧稳定香囊球

唐代以后,随着金银器铸造工艺的进步,球形香囊成为当时香具的代表性器具。从造型上看,球形香囊通常呈圆球状,外有长链,球体镂空,分上下两半,以铆接的叶片状卡榫连接。至于其内部的设计,则十分精妙。据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记载:“今镀金香毬,如浑天仪然,其中三层关,轻重适均,圆转不已,置之被中,而火不复灭,其外花卉玲珑,而篆烟四出。”这里说的“香毬”,就是唐宋时期的球形香囊。在重力和活动机环的作用下,无论外层球体怎样转动,球形香囊内层的半圆形香盂总能保持平衡状态,就像地球仪一样稳定。如此一来,不但火星不会外漏,燃尽的香灰也不会洒出。

唐朝时期,香囊是上层仕女的日常用品,她们在出行、游玩或狩猎时往往都会随身携带。如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何家村的唐代窖藏中发现很多宫廷用品,其中有一件就是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李白《清平调》中云:“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说的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倚栏赏春之事。另据《旧唐书》中记载,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被赐死后,唐玄宗返回都城时因为思念而密令改葬。当旧冢被挖开时,杨贵妃的尸体已经腐烂,“唯香囊犹在”。

明宣德·鱼耳圈足炉。

宋朝时期,皇家仪仗队中就有执香球者。如淳熙十三年(1186年),宋孝宗为庆贺太上皇、宋高宗赵构八十大寿而亲至德寿宫问安,当时除了文武百官随行外,还动用法驾534人,其中就有二人各执一香球。此外,南宋杭城人迎亲仪仗也会用到香毬,而宋代贵妇乘车出行时,也有丫鬟手持香球,或自持小香球。如是,车行之处,香烟似云,尘土飘香。

宋朝用香情况十分普遍,除了香囊之外,一些文人雅士也喜欢焚香闻香。如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所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乃当时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四艺”。而文人们相聚雅集时焚烧从海南运来的沉香,不仅烘托了一种优雅的气氛,同时也是精致生活的象征。

铜嵌金银丝博山炉。

明清 古朴简约宣德炉

明清以后,焚香活动返璞归真,而香具也改为了古朴简约的宣德炉。明朝宣德年间,明廷从暹罗国(泰国旧称)得到一批风磨铜。在宣德皇帝的亲自督造下,明廷工匠参照宋代《宣和博古图》和《考古图》中的炉器形制,掺用金、银、锡等三十多种材质混合铸炼,由此铸成各式香炉三千余座,是为宣德炉。

宣德炉是国内有记载以来首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由此也开创了后世焚香铜炉的基本样式。作为历史上久负盛名的经典铜炉,宣德炉的炉身形制规整,敦厚而不失灵巧,其通体光素,入手沉甸,尽显精纯美质。铜炉的底部,铸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楷书印款。由于铸造材质不同,宣德炉大约有30种不同颜色,有些铜炉甚至会随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发生颜色变化,给人一种质感奇特、瑰丽绚烂的感觉。

宣德炉是明代铜炉中的珍品和典范,在之后的数百年中,宣德炉几乎成为铜香炉的通称。清朝以后,焚香铜炉多为竹节、松干、古铜器及狮象等造型,所用香品则多为沉香木块。一般来说,大型铜香炉多用于祭祀,一般居家或书斋常用小香炉。无他,铜香炉的胎质较厚,不太会炸裂或失火,即使香火鼎盛时,也相对比较安全。

“随风本胜千酿酒,散馥还如一硕人。”梁代昭明太子萧统《香炉赋》中的这一佳句,极为形象地描绘了焚香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精致化,焚香在瑜伽、读书、写字等各种场合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香具样式也是不断推陈出新,这也让人们在嗅觉及视觉的心灵意境上有了更好的满足和升华。

原标题:

香具古今谈:

从博山炉到宣德炉

自宣尾.jpg

责任编辑:李倩

内容审核:陈咏棋

值班总监:史雅洁

值班主任:李国栋

来源:海南日报
阅读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