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2024年9月24日T02/15版)
从小渔村到现代化滨海城市,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的三亚答卷
鹿城崛起正此时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媛艳
这是一条三亚发展的时间轴。
1984年,三亚撤县设市,掀开了鹿城发展新的一页;1987年,三亚正式升格为地级市,成为海南岛南部的中心城市;2014年,国务院批准三亚市撤六镇设四区,三亚成为全国第一个全区覆盖的地级市;2022年,三亚提出打造“六个标杆”,勇扛海南自贸港建设三亚担当……从撤县设市到撤镇设区,从行政区划调整到产业结构升级,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三亚都是活跃的探路者。
极力争取,做转型发展的先行者!一代又一代鹿城儿女团结奋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鹿城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971.34亿元,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99元,分别是1984年的551倍和70倍。
75载砥砺前行,75载沧桑巨变。今天的三亚,实现了从南海小渔村向现代化滨海城市的历史性转变,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未来产业稳健发展,正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的三亚答卷。
三亚城市风光。
A
旅游胜地建设勇拓新局面
今年9月1日,是三亚国际免税城十周岁生日。这家全国率先开展离岛免税业务的商业综合体,累计接待了全球7000余万旅客,见证了三亚离岛免税业态的快速发展。
“2014年免税城一期开业,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单体免税店;2020年免税城二期开业,2023年C区全球美妆广场开业运营,成为全球首家专业经营香化品类的独栋旅游零售广场。目前免税城拥有45大免税品类、900余个国内外知名品牌,有效促进了境外消费回流。”中免集团三亚市内免税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雪感叹道,离岛免税业务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海南自贸港政策、区位等优势,也离不开三亚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先行区的持续努力。
离岛免税产业,是三亚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在三亚的经济版图中地位凸显,旅游立市、旅游兴市、旅游强市,立足一流的资源向旅游要效益,三亚敢为人先、快人一步。
从几乎一片空白起步,鹿城的旅游业一路凯歌前行。
1986年,三亚提出“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
1988年,已经升格为地级市的三亚,将城市定位明确为“重点发展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热带滨海风景旅游城市”;
1993年,三亚市委一届六次全会提出“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和中心产业,建设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
1999年,三亚城市性质又确定为“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确定了走专业化旅游城市发展的道路;
2007年,三亚提出围绕建设“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目标,逐步构建三亚现代旅游业产业体系,开始“第二次创业”;
2012年,三亚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推进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建设”;
2022年,三亚擘画发展“路线图”,出台《三亚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规划(2022—2035年)》,提出将三亚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强市的概念不断延展。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三亚旅游又如何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更好发挥比较优势?
答案在“堵艇”的盛景中。高峰期平均每天有超过700艘游艇出海观光,三亚游艇游火热,海钓、尾波冲浪等特色海上游乐项目成为游客鹿城“玩海”的新选择。游艇“排队出海”的背后,是三亚积极推动国际游艇中心建设,力促游艇“免担保”与“零关税”政策有机衔接,制定“一船一策”“一企一策”,成为游艇产业发展的强大助力。
答案在熙熙攘攘的购买人群中。离岛免税销售火热、跨境电商消费再创新高,“来三亚,买全球”成为游客滨海度假的独特体验。新业态的火热,离不开三亚的系列努力。近年来,鹿城加快中国(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壮大跨境电商企业主体,引导试验区内的企业开展跨境电商B2B业务,推动三亚市保税物流中心(B型)扩大运营;充分发挥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效应和溢出效应,培育发展“首店、首牌、首秀、首发”经济,引导经营主体推动离岛免税销售扩量、提质、增效,丰富品牌品类,确保畅销品供应,加快免税品品牌、品种、价格与国际原产地“三同步”进程;持续优化监管和提货方式,扩大免税店邮寄仓空间。
三亚市博后村,小朋友在民宿开心玩耍。
答案在笑意盈盈的游客脸庞上。鹿回头、天涯海角、大小洞天等传统景区免费开门迎客,“夜间游”“文体游”“亲子游”等新业态持续上新,邮轮旅游试验区建设提速,更多邮轮航线互联互通,“新业态立法+行业新标准+一户一码信用监管体系+放心游先行赔付”等机制创新保障旅游安心消费,16条境外航线开通方便国际游客进出,“三亚度假”正成为万千家庭的幸福首选。
“三亚瞄准‘国际’、围绕‘旅游’、紧扣‘消费’、突出‘中心’,正深入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高标准布局建设一批大型文旅消费综合体,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免税购物中心和时尚消费中心,持续创新文旅消费形式,着力打造海南自贸港国际旅游消费标杆,探索成为新型旅游消费的先行地和策源地、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核心区,构建市民与国内外游客欢乐共享的消费场景,让市民游客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亚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游客在体验打卡三亚海棠湾君悦酒店的空中餐厅。
B
科创高地建设布局新赛道
“菜篮子”“果篮子”再小,却关系民生幸福。但人们鲜知,餐食丰盈的背后,三亚南繁作出的巨大贡献。
1970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三亚发现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突破口,彻底改变世界水稻的生产格局;50多年的南繁实践,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团队主持培育的“汕优63”增产粮食700亿公斤,研制的再生稻品种与栽培技术7次刷新再生季单产世界纪录;197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开始“北瓜南育”攻关,选育出30多个西甜瓜新品种,实现国人的“吃瓜自由”……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有80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约7000名农业专家依时南下,全国近两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获得,占我国育成新品种的70%以上,南繁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有力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命题。
新时代,新起点。胸怀种业振兴和海洋强国的“国之大者”,三亚踏上新征程。
三亚地处南疆、面向南海,拥有南繁、深海两大重要战略要素,特殊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决定了鹿城特殊的城市定位。在“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的部署下,三亚用足“三度一色”优势,努力在三亚经济圈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下简称科技城)为依托,三亚布局深海和南繁未来产业。
从一代测序仪都没有的科研基础起步,科技城着力搭建企业研用公共平台,16个种业科研创新平台开放提供技术服务,超20个高能级深海科创平台提升着技术成果应用转化和产业公共服务能力。
平台建起,人才汇聚。短短5年时间,科技城内,崖州湾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平台入轨运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38家头部科研机构、10个院士创新团队、14所知名高校先后入驻,聚集了34个省部级及以上科创平台;高层次人才则从建设之初的13名,跨越式增加至2600多名。
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创新研学谷,科研人员观察玉米植株长势。
科研基础夯实,产业发展蒸蒸日上。聚焦产业培育的“存量、增量、变量、质量”,结合产业前端、中端、后端,厘清园区规划与生态构建、开发强度与产出效益的关系,科技城以中国种子集团总部落地,国投种业、大北农、舜丰生物、华大基因等头部企业做大为牵引,南繁种业初具规模,正加快打造种业新高地;精准引进中船集团、招商局集团、哈电集团等央企,明阳智能、博雅工道等一批涉海科技代表性企业做强园区“创新雁阵”,加快培育深海科技产业;以知识产权特区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抓好“智转数改网联”,牵手赛默飞世尔科技、罗氏诊断、因美纳等国际头部企业,引入英特尔、科大讯飞等企业,超前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命科学、数字经济等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起产业竞争新优势。
如今,科技城“国际研发之城”建设提速,仅2023年纳统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已超25亿元,新增授权专利数增长49%;各主体新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8项;1.14万余家科技型企业抢滩落户。园区围绕种业、深海产业链正加速生成,累计营收超过952亿元,一个新兴的科创高地正在崖州湾畔崛起。
“围绕加快建设海南自贸港科创高地,科技城加快建成全国首个公共科考码头,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建成,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等海洋项目加快建设,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已具备规模化提供鲨源纳米抗体制备服务能力,深海南繁产业稳健发展。”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有关负责人说。
以科技之名突出创新驱动,三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新领域新赛道布局,数字经济的发展迎来新机遇。
“科技城入园企业已取得我省首张大模型备案牌照,三亚数字经济产业园跨境数据流动实现首单突破,三亚中央商务区(国际)数据流通创新中心、数据中心和电商体验区正式成立,三亚把当前和长远、扩量和提质统一起来,将数字经济打造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三亚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精准谋划,进一步整合、挖掘优势资源,积极引入一批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并通过出台“真金白银”数字经济发展支持的政策“组合拳”,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综合竞争力强的数字经济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数字化转型持续赋能三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C
现代服务业发展突显比较优势
8月28日,在宥集团旗下的含英艺术馆在三亚开幕,其首展“逍遥游”书画展也同步启幕,三亚中央商务区(以下简称商务区)再添一家美术馆。
文物艺术品交易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核心领域之一,占据着全球艺术市场的重要份额。《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显示,中国近年来艺术市场占比一直位居全球前列。2022年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在商务区揭牌成立后,三亚文化产业开始快速发展。
“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三亚文物艺术产业发展,全力创新打造全球文物艺术品流通平台,积极推动三亚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基地项目和信创三亚南边海项目建设,通过谋划打造三亚CBD文物艺术中心作为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先行项目,提前开展运营工作。未来,三亚CBD文物艺术中心将致力于加速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包括展示展览、交易拍卖、仓储物流、评估鉴定、艺术品金融和产业人才培训等,为文物艺术品提供一个开放、专业、便捷、高效的国际化交易平台,让艺术在园区熠熠生辉,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艺术产业蓬勃发展。”三亚中央商务区有关负责人说。
游客在三亚观看表演。本文图片均由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程龙 摄
艺启未来,聚焦现代服务业的特色领域,三亚因地制宜发展金融、文化等产业,依托“两个基地”(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总部基地和境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总部基地),三亚示范区招才引资,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发布海南首个S基金政策、海南首单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成功上市、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首单跨境碳交易成功落地、三亚国际资产交易中心完成首单不良资产跨境转让业务、落地海南首单大宗商品掉期清算业务、完成三亚首单境外艺术品保税通关业务……多个“首单”业务的探索,彰显三亚大胆闯、大胆试的城市特质,充分利用RCEP规则,积极开展面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产业布局、推进创新合作业务,三亚努力带动形成海南自贸港在区域合作竞争中的突出优势,推进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在琼岛更充分地聚集。
“三亚CBD积极打造金融创新高地,园区金融发展格局逐步成型。海南国际清算所、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相继落户园区。”三亚中央商务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3年底,园区私募基金管理公司194家,私募基金84只;“双Q”(QFLP、QDLP)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累计入驻QFLP基金54只,注册资金占全省55%;QDLP基金管理企业14家,红衫、高领、施罗德、IDG、吉利集团等跨国公司先后在园区设立跨境投融资平台,金融业态不断丰富。截至2023年,园区共有地方性金融机构19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还与万联网深入合作,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新篇章。
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抓紧干、有效干、务实干、一起干,三亚正全力以赴抓发展,高水平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和自由贸易港科创高地,努力当好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标杆和转型发展的示范,在新时代书写鹿城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我们深信,三亚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2023年三亚发展数据
地区生产总值971.3亿元
同比增长12%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7.4亿元
同比增长23.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2.9亿元
同比增长14%
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36家
同比增长24.8%
全市实际使用外资8.4亿美元
同比增长18.2%
崖州湾科技城汇聚32家科研机构
4家国家级科研平台
25家省部级科研平台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投入强度达到2.9%
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全年接待过夜游客超过2500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近900亿元
均同比增长一倍左右
分配安居房1万余套
公租房配租3000余套
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45877元和22990元
同比分别增长5.7%和8.5%
责任编辑:王丹南
内容审核:樊学玲
值班总监:史雅洁
值班主任:张成林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