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出版的《海南日报》A07版版面图
向总书记报告
海南依托浓厚文化底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文明弦歌奏响新声
海南日报记者张琬茜
悠久历史,博大文明,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画出沿街经营“小方框”,留住街头烟火气;打造农家书屋,为村民筑起“文化粮仓”;“老爸茶店”化身宣讲阵地,让党的声音更接地气;推广积分制应用,“兑”出乡村治理新风尚……一桩桩民生实事落地,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有“底气”、幸福更有“质感”,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和谐发展画卷正徐徐铺开。
文明,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之所向”。2023年,我省印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海南文明岛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为海南文明岛创建制定了“任务书”、描绘了“路线图”。
一年来,我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加快推进精神文明建设“131”工程,开展精神文明百项活动,为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凝聚奋进力量
文明新风吹遍琼州
从校舍破旧、杂草丛生到焕然一新,文昌市文教镇宋六小学30年来的点滴变迁,95岁退休教师符国仲看在眼里,甜在心头。
退休至今,符国仲发动亲属累计捐款1200余万元助学办学。小小账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惦记的每一个学生。
2023年11月,符国仲获评第九届海南省道德模范,榜样的力量有了更大的影响。
还有无偿捐赠更路簿的耕海人林诗仍、用脚答高考题的“折翼女孩”廖玉婷、奋不顾身救人的“95后”消防员梁明瑞、资助困难学子的“候鸟”老人张志德……一个个先进典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这一年,我省有4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澄迈少年王康鹏获2023年度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评选表彰50名第九届海南省道德模范,发布70名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等。
无形的榜样力量,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有感有效的举措,弘扬良好文明的社会新风。
过去,在临高某沿海渔业镇,农村男青年结婚所要付出的“成本”令许多人苦不堪言。同样让村民们难以接受的,还有婚嫁酒、升学宴、生日席等沉重的人情负担。
对此,我省选取临高县为移风易俗主题调研样本,深入乡镇开展“解剖麻雀式”田野调查。同时,在各地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专项整治自查自纠,补齐社会发展的“精神短板”。
“移风易俗,对我们是实实在在的好事!”许多受益的村民不禁点赞。
一条是道德典型撑起的“天际线”,一条是乡村文明拼出的“地平线”,以“文明培育”为笔,两条“线”勾勒出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画卷”,琼州大地劲吹文明新风。
丰富文化供给
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高端论坛智慧碰撞,东坡书院游人如织,话剧表演故事跌宕……去年2月,首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掀起一股“东坡热”,让海南文化的底蕴更浓,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色更足。
传统文化“活”起来,演出市场也“火”起来。日益丰富的文化供给,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时代年轻化基因。
从草坪音乐节到万人演唱会,从引进精品艺术剧目到举办海南岛国际电影节,2023年一场场活力四射、热闹非凡的文化活动,串联起海南一整年的休闲时光。
海南文化供给“清单”持续更新,公共文化新空间也在陆续上新,满足市民游客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擦亮文旅融合的新名片,让“诗意地栖居”人人可及。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应有之义。一场演唱会能“带火”一座城,一颗排球也能“点燃”乡村发展活力。
去年夏天,2023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火热开打,赛事热度从赛场辐射到旅游、餐饮、住宿等领域,赛事本身也成为汇聚海外华人华侨侨智侨力的载体、连接海内外的情感纽带。
除了在赛场上展风采,村民还在舞台上当主角。当一台台“村晚”悉数登场,共建共享的乡风文明在乡土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让广大村民享受到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聚力文明实践
春风化雨滋润民心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未走进临高县新盈镇社区教育学校,一阵嘹亮的歌声就从校内传来。
“她们都是附近渔村的老人,年龄均超过60岁,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学习文化的热情很高。”新盈社区教育学校负责人说。
这是临高新时代文明实践向基层延伸的生动体现,也是我省为进一步打通宣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加强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丰富文明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在屯昌,处处跃动着“小屯妹”“大昌叔”的身影,他们为留守孕妇巡诊、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为孤寡老人提供义务帮扶;在澄迈,广大青少年在“澄迈讲古”研学活动中了解家乡历史、汲取奋进力量;在定安,千村万户整村容、淳民风、兴文化,让“村里有美景,邻里无纠纷,家庭有收入,内心有期盼”逐渐成为现实……
一年来,我省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提档升级,现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5个、实践所218个、实践站3202个,实现全省全覆盖。
阵地建设不断深化拓展,活动载体持续添新加彩。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志愿服务活动在海南各地蔚然成风。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在海南,志愿服务活动不胜枚举。我省通过扶持和培育一批有活力、受欢迎、可持续、叫得响的志愿服务项目,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基层,让文明实践真正温暖民心。
不负春光与时行。回望来路,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步履不停,每一个脚印都坚实有力;眺望新途,在信念的闪光里、在文化的沃土中,琼岛文明之花将绽放得更加绚烂!
这一年的步伐 我们走得很显底气
五指山市举办“民族秀 中国情”民族时装“村秀”活动。海南日报记者李天平 摄
海口市美兰区在美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重阳节主题爱心义剪活动。海南日报记者张茂 摄
大学生志愿者走进三沙市永兴学校,开展声乐、舞蹈、趣味拓展等志愿服务。海南日报记者袁琛 摄
代表委员说变化
全国人大代表,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少洪:
乡村生活方式越来越文明健康
海南日报记者张琬茜
过去这一年,三山环抱的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人气很旺。
64家精品特色民宿入住率节节攀升;村里停车位紧张,村委会干脆把办公楼大门敞开,将游客迎进院子;今年春节期间,全村累计接待过夜游客达4.6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高达2523万元……
在过去,这样的火热场面,全国人大代表,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少洪想都不敢想。
早年间,博后村靠种养花卉、发展粗放型农业、外出务工等方式,摘掉了“穷帽子”。可一进村里,村道狭窄、污水横流、环境脏乱。“那时开车到亚龙湾旅游的人,从村头排到村尾,就是不进村,村民们只能在路边卖椰子。”苏少洪回忆道。
村容改变,迫在眉睫;文明创建,势在必行。
于是,博后村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美丽乡村建设协议书,率先拆除自家围墙、猪圈,掰着手指算利弊,挨家挨户做工作。
“五网”设施夯实了,臭气熏天的养殖场关停了,一条双向6米宽的道路从村中穿过,村里的民宿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但很快,苏少洪又发现了新问题:民宿虽然开起来了,但舒适宜居的环境仍需进一步打造。“就拿养鸡来说,不少村民在自家院子里养鸡,一到深夜,打鸣声常常扰得游客难以入睡。”
怎么办?村里决定开展乡村治理积分兑换活动,通过推广积分制应用,不断提升乡风文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苏少洪介绍,乡村治理“积分制”设立了环境保护、文明乡风、村庄事务、就业创业、个人品德5个类别57项积分细则。村民可以通过参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文明创建、社会治理等各类活动,根据细则进行积分申报,所得积分可在“积分商城”兑换生活用品。
一个个积分背后,是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意识增强了、积极性提升了,真正把村中事当成了家中事,自觉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之中。
“现在,很多村民都将鸡舍搬到了离村子较远的地方,村里安静了,游客居住更舒适。”苏少洪说。
与此同时,博后村还将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红白事比阔气讲排场、铺张浪费的现象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村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文明健康。
在苏少洪看来,精神文明建设绝非一句口号,必须与群众意愿、需求“零距离”对接,才能调动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自立自强的姿态,建设美丽家乡。
文明植阡陌,乡村绽新颜。如今,3857位博后“老乡”将继续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指引,继续书写乡村振兴奋斗答卷。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总监:史雅洁
内容审核:樊学玲
责任编辑:曾敬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