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读懂海南看我的!

向总书记报告——科技创新动力澎湃

海南日报 2024-03-05 08:14:18

2024年3月5日出版的《海南日报》A05版版面图

向总书记报告

海南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发展活力勃发奔涌——

科技创新动力澎湃

海南日报记者邱江华

2月28日,三亚崖城海域,“深海一号”二期综合处理平台海上安装作业完成,标志着我国南部海域首个“四星连珠”海上天然气田生产集群顺利建成。

这个总高约136米、总重量超1.4万吨的“海上巨无霸”,将为海南天然气供给提供更稳定、更充足的保障,对于提升我国能源自给率意义重大。

蔚蓝大海,浪潮奔涌,诉说着海南科技创新勇立新潮、勇攀高峰的激情。过去一年,海南牢牢把握“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核心要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建设创新型省份,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不断得到夯实。

三大科创高地成型起势

琼岛春来早,南繁一片忙碌之景。

来自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科研人员,带着从实验室培育出的节水抗旱稻“样板苗”,不远千里,到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加代”。

“大家抢着来呢!”科研人员刘毅说,南繁是大家心目中的“育种圣地”。近3万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获得,占到全国审定新品种的70%以上,南繁,筑牢了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

一粒种子,连着“国之大者”,关系粮食安全。随着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挂牌运行,“南繁硅谷”建成全国数量最多、空间最大、体系最全的生物育种创新平台,成为种业产业链科技创新标杆。

着眼海洋,擦亮“蔚蓝底色”,四面环海的海南,也正抓住海的资源,把握海的优势,做大海的文章,向海图强。

近年来,“两船两器”“深海一号”“海洋立体观测网”和“海洋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深海装备在海南落地和运行。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载人潜水器频频自海南出发探索深渊。

探索苍穹的征途上,海南也不断发力。文昌国际航天城正加快推进“三区三链”(发射区、起步区、旅游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发展和“航天+”产业体系构建,着力打造开放型、国际化、创新融合的世界级航天城。

从一粒种子,到无垠海洋,再到浩瀚宇宙,“陆海空”三大未来产业,既是海南科技创新的重点课题,也是攸关中国发展的战略命题。

随着全国一流种业、深海、航天创新力量不断集聚,海南“陆海空”三大科技创新高地成型起势,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撑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促产业升级

碧波万顷之滨,白色“风车”成群耸立,随着叶片转动,徐徐海风化为源源绿电,推动经济发展乘“风”而起……

这样的愿景正在走向现实。在儋州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截至目前,该产业园共签约7个产业项目,产值达119亿元,并有多个意向入园项目“蓄势待发”。

风电企业乘“风”来、因“风”聚,这是海南海上风电产业全产业链构建日趋完善,和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于海南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需要,更是立足省情,形成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是建设自贸港的活力所在。

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海南充分发挥气候温度、海洋深度、地理纬度和绿色生态“三度一色”优势,聚焦种业、深海、航天、绿色低碳、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新领域、新赛道,逐渐形成一批具有自贸港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目的在于赋能自贸港高质量发展。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到加快发展“陆海空”三大未来产业;从产业升级多点突破,到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从加强政策引导,到充分激发内生动力、活力,海南新旧动能加速转化,发展气象焕然一新。

如今放眼海南,无处不勃发奔涌着创新动力、发展活力——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发射工位如期竣工、二号发射工位加速“冲刺”,力争6月底具备发射能力;文昌航天超算中心经过5年多的建设结出硕果,初步实现了“全球航天数据落地文昌,文昌航天数据服务全球”的目标……

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

近日,由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械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为海南今年首个获批的三类医疗器械。

时间回到2019年,该公司落户海口国家高新区,短短4年时间,迅速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接连不断……

一叶知秋,通过苏生生物,可以透视海南科创企业的发展活力图——以专破局、以精立业、以特求强、以新赋能,多项技术内容填补市场空白,不断展现出强劲创新活力与发展韧性,成为激发创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说一千道一万,科创企业得以迅速成长,离不开海南持续优化的创新创业生态。通过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海南不断激发科创能力的源头活水,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用愈发凸显。种子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构建成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精英梯队”,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也实现快速发展。

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空间更加广阔。海南实施首批“南海新星”科技创新人才平台项目,为126名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第一桶金”支持;组织实施首批海南省科技人才创新项目,立项支持涵盖青年科技人才项目122个。

一年来,全省上下重视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愈发浓烈,为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力。

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今年是海南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开局之年,新的征程上,海南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构筑先发优势,让“创新花”结出“发展果”。

这一年的步伐 我们走得很有力量

位于陵水海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是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 海南日报记者封烁 摄

在华熙生物(海南)科技产业园GMP细胞培养基生产线上,工作人员正在忙碌,这也是海南首条GMP细胞培养基生产线。海南日报记者袁琛 摄

位于东方市的东方明阳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基地里,长143米、叶轮直径达292米的风电叶片在这里制造,是全球已下线叶轮直径最大的风电叶片。海南日报记者武威 摄

基层代表说变化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林桓:

政策给力、人才聚力,事业发展有活力

海南日报记者邱江华

长期耕耘在科技创新一线,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林桓日前表达了对海南科创环境变化最直观的感受:“政策给力、人才聚力,事业发展有活力!”

“对于科研人员,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来说,要想心无旁骛做研究,关键是要有稳定的环境和支持。这几年,海南科技创新的氛围愈发浓厚,一系列利好政策相继出台,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和信心。”林桓说。

林桓是土生土长的文昌人,2005年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读研,后又到日本东京大学深造,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后,他选择在当地一家企业开展化学领域分析研究。

虽然身在国外,但林桓一直心系家乡。2018年11月,海南省“聚四方之才”招聘会在北京举行。林桓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买机票赶到北京,并在招聘会现场与海南大学达成了意向签约。

2019年以来,林桓一直在海南大学做基础科研。作为我省的领军人才,他带领团队申请到多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础研究往往很难快速转化为人们生产生活的现实所需,也很难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却是一切创新的起点。“从事基础研究就如在漫长的道路上孤独求索。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科研人员难以坚持下去。”林桓坦言,比如在现有体系下,很多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要花大量精力申请经费、填写报表;而为了应付考核,出“短、平、快、低”水平成果已成常态。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海南出台《关于持续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从支持青年人才领衔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建立青年科研人员稳定支持机制等方面进行部署,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减负是为了增效,我为这一政策点赞!”林桓注意到,通过持续推进改革激发活力,海南创新生态不断向好,越来越多科技人才“向海而来”,激发海南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谈及“新质生产力”这个时下热词,林桓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他希望,海南能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并做好服务保障,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科研人才扎根海南。

林桓表示,未来他将继续脚踏实地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争取在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同时将自己的科研工作融入国家科技发展浪潮,用实际行动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总监:史雅洁

内容审核:樊学玲

责任编辑:王丹南

阅读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