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山/文、图
“杨农教授帮我解读体检报告后,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一个多月前,40多岁的李先生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时,发现肺部有个1.2cm的结节。
为了这个结节,李先生跑了几家医院,每家给出的结论都不一样。有的告诉他“没事,继续观察”,有的劝他“赶紧做掉,别耽误”,这让李先生忐忑不安。
11月18日,应海南省肿瘤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邀请,该院特聘专家、国内著名肺癌专家杨农教授为肺结节患者专门分享肺癌、肺结节知识。李先生带着历年检查资料,来到现场咨询。
杨农教授为患者答疑。
杨农教授系统分享了肺结节、肺癌的基础知识以及自己的诊疗经验,大家不停地记录、用手机拍下讲课资料。
现场提问时,李先生幸运地第一个抢到提问机会。听了李先生的介绍,杨教授告诉他:“不要慌,一会我帮你看看检查结果再说”。
现场听众非常积极提问。一部分参会者是因为家人罹患肺癌“组团”来咨询治疗问题,而更多的是像李先生一样在体检中发现肺部结节,希望杨教授给一个明确的诊断结果。
杨教授仔细看完李先生历年体检资料和详细询问病情后,发现李先生往年体检时肺部都没有任何问题,因此明确告诉李先生:结节通常遵循一定的倍增时间,即使是早期肿瘤,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1公分多的结节。因此杨教授首先考虑这是新冠或者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形成的炎性“肿块”,并指导李先生进行相应治疗后,半年再复查一次。
听了杨教授的分析,一脸凝重、焦虑的李先生开心地笑了。
刘先生今年体检时,发现肺部原有结节从0.3cm,增长到0.4cm。杨教授顺手拿起一个小橘子打比方说,结节和橘子一样是球状物,CT扫描层面不同,大小自然不一样,并建议李先生明年再检查。
另一位张先生因为肺部发现3个混合性磨玻璃结节,5年做了5次CT检查。5年来,夫人、儿女陪着他上广州、跑上海,四处求医,最终也没有获得确切的治疗意见。
为此,张先生和家人备受困扰,十分纠结。
杨教授认真分析了张先生5年来的检查结果后告诉他:“不排除病变风险,但目前仍在可控范围,因此不必过于纠结与焦虑”。
杨教授对张先生说:“根据检查结果,即使发生恶性病变,也是早期肺癌。而现在肺癌治疗技术非常成熟,只需要外科微创手术就能解决问题,并且不会影响健康和生存寿命”。
杨教授耐心建议张先生每3到6个月做一次检查,万一发生变化,则根据检查结果确定3个结节哪个风险更高、哪个该及时处理,从而确定优先手术等级。他一再提醒张先生,因为切除的肺叶不能再生、会影响肺部功能,因此万不得已要做手术也要在规范、科学的诊断结果下实施。
看着张先生和夫人依然表情凝重,杨教授说:“担不担心它都在那里,有什么好纠结的?它真要‘作怪’,拿掉就是,就这么简单。”
杨教授一番专业的解答解开了张先生和家人的心结,张先生激动地表示感谢。
据悉,杨农教授每周六定期在海南省肿瘤医院出诊,有需求的朋友可关注该院公众号杨教授出诊信息。
(专题)
值班主任:李国栋
值班总监:刘冀冀
内容审核:陈咏棋
责任编辑:刘阳秀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