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读懂海南看我的!

海南周刊丨两位人物讲述疍家文化:文化“佳肴”味悠长 疍家“史诗”底蕴深

海南日报 2023-10-09 09:37:23

《海南日报·海南周刊》(2023年10月9日B12版)

陵水疍家渔排协会会长郭玉光:

文化“佳肴”味悠长

海南日报记者李艳玫

“双节”假期,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比平日更热闹,一艘艘渔船穿梭在渔港里,将一批批游客从码头接驳到餐厅、民宿,体验海上人家的独特风情。疍家渔排协会会长郭玉光忙得脚不沾地,刚把上一批游客送上接驳船,又立马迎接下一批游客的到来。

有时,郭玉光摇身一变为讲解员,将熟悉的故事娓娓道来:海南疍家人散居在沿海各市县,陵水和三亚是其中主要的两个聚集地,人数已经超过1.5万人;长久的生产生活中,疍家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上族落,衣帽、居屋、饮食、民歌、婚嫁等民俗文化极具特色;气鼓鱼粥是新村渔排上最经典的海鲜佳肴之一,浓郁鲜香,鱼肉嫩滑……

俯瞰陵水新村镇疍家渔排。海南日报记者王程龙 摄

400多户疍家渔排在新村港星罗棋布,食客一边吃着疍家特色美食,一边欣赏壮观独特的场景。作为土生土长的疍家人,郭玉光希望能借助“旅游+文化”深度融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对疍家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把疍家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些年来,他一直为此而努力。

年轻的郭玉光从父辈手中接手疍家渔排餐厅,不仅将气鼓鱼粥、酸梅鸭、菜粽等疍家传统美食继承和弘扬,还推陈出新打造椰香鱿鱼等创意菜,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做美食,也是在讲故事,把疍家美食文化讲给大家听,让更多人喜欢上疍家美食。”郭玉光说。

郭玉光在渔港里穿梭忙碌。 被访者供图

他还牵头成立了陵水海上疍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承包了渔民的旧渔排,将其打造成以疍家文化为底蕴、海洋元素为特色的海上疍家民宿。如今,游客来到新村港,不仅能吃疍家美食,还能住海上渔排,了解疍家文化,全方位体验疍家海上生活。

2021年,民宿一期开业,共设4间客房,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周末和节假日时常常一房难求。“我们始终坚持将传承疍家文化放在首位……推出赶海、拖地笼等游玩项目,让住店客人的体验更加丰富。”郭玉光说。

走进海上疍家民宿的陈列馆,不同材料织就的渔网,木刨、墨斗、木锯等制作修补船的工具,用油螺壳做成的饭勺、传统的疍家服饰、新村疍家民歌选集……这些物品都是陵水疍家渔排协会成员从疍家百姓手中收集而来的,浓缩着疍家历史及生产生活日常。郭玉光说:“别看一件小小的物品,都是展示疍家文化的窗口,能将疍家文化传播得更远。”

在给游客更多体验的同时,也增加了渔民就业的机会,拓宽了渔民增收渠道。在生态红线内清退鱼塘后,渔民黄华美被吸纳到海上民宿从事前台的工作,这不仅让他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且收入更加稳定,还较此前提高了不少。

“相较于过去从事海水养殖时的靠天吃饭,我们更喜欢现在吃的这碗‘旅游饭’。”郭玉光说,接下来,他计划在民宿中心广场两旁搭建“水上学堂”和“水上婚船”,并定期展演,重现疍家婚礼和教育的场景,展示原生态、丰富多彩的疍家文化,增添民宿吸引力。

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馆长郑石喜:

疍家“史诗”底蕴深

海南日报记者徐慧玲

三亚港内港的南边海路一侧,一栋疍家风格建筑格外醒目,仿古大门上“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几个大字向过往行人昭示着此处的与众不同。

“新中国成立前,三亚港吸引不少疍家渔民从广东等地迁移至此。”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馆长郑石喜习惯站在该馆二楼远眺,望着一条马路之隔的码头感慨万分,疍民是一个以舟为室、视水为路、浮生江海的群体,逐渐形成了区别于陆地的独特习俗,产生了水上婚嫁、疍家调等独具特色的疍家文化。

郑石喜在疍家文化陈列馆解说疍家文化。徐慧玲 摄

如今,半悬在水中的疍家棚早已不见踪迹,以海为生的疍家人也已上岸定居。在这面积不大的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中,浓缩了三亚疍家人曾经依水而居、舟楫为家、渔歌唱晚的集体记忆。

走入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保留原始风味的疍家棚映入眼帘,馆内各个展区,一件件展品展示了疍家人的生活方式,那些生产工具及衣着服饰默默诉说着疍家人过往与风浪搏斗、多姿多彩的海上生活,让人惊叹于疍家人勇立潮头的智慧和勇气。

郑石喜还兼任“讲解员”的角色,他平日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三亚疍家人的生活习俗、传统文化、捕鱼技艺和造船技术。

过去,渔船不仅是疍家人的生产工具,也是疍家人海上的家。随着时光推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渔船在漫长的耕海生涯中经历了从无帆到有帆,又从有帆到无帆的变化。在陈列的渔船模型中,有造型简单的平头艇、翘尾船,也有网罩船等新型作业渔船。“平头艇是疍家人最早使用的渔船,靠双桨推动,在河内适当的水域定置罾网、放鱼笼作业,全家人生活在船上。”郑石喜说,因为平头艇的船头较平,所以叫平头艇,当地也称“桥仔”。

疍家人靠打鱼为生,缆绳是最基本的生产工具。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展示不同类型的缆绳,包括曲蔴缆、黄蔴、椰子衣缆等,其作用大多为保持桅杆的直立和稳定。

常年漂泊海上,疍家人创作出独特的疍家曲调“咸水歌”,他们不仅在出海打鱼时唱,在日常织网聊天时也会吟唱,承载着“一曲传情,寄情于景”的疍家海上民俗文化。

“大海,波涛,千重浪;渔船,捕鱼,在海上……”闲暇时,郑石喜结合疍家人日常生产、生活情景以及如今的美好生活,创作了不少新的疍家歌曲,还在陈列馆组织开展疍歌大合唱等活动,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疍歌。

疍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风俗民情丰富,且地方色彩浓厚。为保护和传承疍家文化,郑石喜还编著了《疍家岁月》等书籍,记录疍家文化的起源以及发展,更多层次地展示疍家文化的魅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疍家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越来越多疍家人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疍家棚,迁居岸上。谈及如何进一步提升疍家文化的影响力,年近七旬的郑石喜透露,目前正在筹备成立三亚疍家文化协会,协会成立后,将通过疍歌演出、比赛以及出版书籍等方式,让古老的疍家文化一代又一代保存和传承下去。

微信图片_20200805220004.jpg

值班主任:李国栋

值班总监:刘冀冀

内容审核:陈咏棋

责任编辑:刘阳秀

阅读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