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读懂海南看我的!

海南大学教授程志敏:“沉浸式”与哲学深入对话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3-09-14 20:42:43

海南日报记者黎鹏 通讯员秦佳楠 蔡萍

刚开始,哲学并不是海南大学教授程志敏的第一选择。但现在,谈到与哲学有关的话题,自谦低调的他总能侃侃而谈,好似哲学不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位能与他“沉浸式”深度对话的知己。

勤耕耘以究学术

从20世纪90年代入门算起,程志敏已在哲学领域深耕了三十多年,出版了四十多本书,其中专著10本、合译15本、编著20余本,发表论文100余篇。

“海南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宽松自由,适合‘哲思’。”在程志敏看来,如今的海南已不再是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苦难之地,而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新征程新起点。

自2017年入职海南大学后,程志敏与哲学的对话愈发深入。但越是深入,他越是觉得,自己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初学者”。

“我一直认为学术需要很多代人的积累,而现代中国的学术才一百多年时间,无论‘师夷长技’还是‘整理国故’都不过刚刚开始,离真正的融会贯通还很远。”程志敏说。

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很早就提出了“哲学”这一概念,但其含义与今天似乎很不相同,指一种追求智慧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在的“学科”或“专业”。“从这方面来说,哲学就是古代的古典学。”程志敏认为,古典学的领域极为宽泛,文学、历史和哲学都与之有较大的交集。在中国,几乎所有关于古代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古典学,如经学、训诂学、史学等等。简言之,哲学与古典学可以互补。

强“精神”以树新人

在《灵魂的颜色》一文中,程志敏提到“哲人和诗人在古代就是负责灵魂调色和养护的匠人”,他认为,哲学与诗歌在古代虽有竞争,却并非你死我活的敌人,它们争的是谁才能更好地养育人类的灵魂,因此它们其实是盟友。

程志敏认为,如何走出这种越发深沉的生存危机是思想家们的根本任务。对于社会的改造包含很多方面,但首要的工作是要“树人”,造就有情有义、有德有能的人。

“在古典政治哲学中,教育是第一哲学。”程志敏说,就如同农人培育作物一般,人性也需要教育的培育。中华文明延续千年,其“诗史传统,礼乐文化”的文明特质为当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中国人不仅懂得“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的辩证法,也有着“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历史性存在方式。

“要做好一件事,先要做好一个人。”在程志敏看来,教育“育人”也“立志”,苟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志,其余诸如读书方法及次序等等技术问题都不在话下。

勤求索以觉自我

从迷恋德国古典哲学到转向古希腊哲学,从崇拜康德到仰慕苏格拉底,程志敏经历了“泛读”到选择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精读”的过程。

有些哲学初学者积累不多,有如沙地,所有的努力都感受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便开始气馁,由此放弃。对此,程志敏表示:“读书人要相信自己,更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知识有如大树,每一个细胞都有作用,而土地之下掩埋着的细根,虽不为人所见,却至关重要。知识也如汤里的盐、肺里的空气,看不见,却并非不存在。知识越积越多,“水土”自然就不会流失了。

在程志敏看来,广泛阅读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否则一生都会在黑暗中摸索。读书不是为了证明别人(尤其古人)的错,也不是给古人“站台”,而是要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明白普遍的道理,从而“有以教我”,指导今人的道路。

“哲学是一种思维体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终生的事业,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辈子的事情。”在程志敏看来,现代知识越来越专业化,学科壁垒森严,知识越发精细,却也日益破碎,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能够克服知识碎片化的毛病。哲学是一个宽泛的领域,与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学科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以大部分人文社会领域的知识为基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入阅读文学、历史和政法等方面的著作,其实也是在研究广义的哲学。哲学本意为“爱智慧”,只要是追求有益的知识,并努力通过知识而求索智慧,就是在学习哲学。


微信图片_20211029094822.png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总监:袁锋

内容审核:樊学玲

责任编辑:曾敬

阅读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