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读懂海南看我的!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化身“非遗”传播使者,为乡村振兴加油续航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3-07-28 12:19:40

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3年7月19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学院“黎苗拾遗”实践团走进海南省五指山市开展实地走访与深入调研,发挥专业优势进行短视频拍摄与创作,以原创短视频讲好黎苗村落里的非遗传承故事,为助推乡村振兴注入青春能量。

探寻非遗足迹,做匠人精神的传承者

实践团首站走进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同学们透过百余件丰富多样的陈列文物、图片资料、微缩场景再现等,近距离地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当地黎族和苗族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提高了同学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实践队队员参观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合影。

接着实践团拜访了黎锦技艺传承人王春南老师,深入探究黎锦技艺的传承现状。王春南老师一针一线为同学们演示了制作过程,使同学们近距离地领略到了千年技艺的精美。“这代表着黎族的大力神,这代表高山,这代表流水.....”王春南老师娓娓道来黎锦图腾元素及其由来,她说编织者会结合生活来创作不同的图案,表达黎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织一张完整的黎锦至少要一个月,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细心和用心,同学们都被这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所折服。

图为实践队队员近距离观看黎锦编织过程。

讲好非遗故事,做茶文化的传播者

五指山市水满乡传统制茶技艺是当地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传统制茶技艺入选五指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二站实践团成员拜访了当地少数民族手工制茶匠人钟裴秋。只见她双手握住茶青,在近300摄氏度高温的铁锅里前后揉搓、翻动,进行高温杀青。在谈及为何不用机器取代手工制茶时,她说道:“我们祖祖辈辈都传承着手工制茶技艺,虽然费时费力,但我想把它发扬光大,让大家通过体验手工制茶了解茶文化,爱上茶文化。”同学们深受鼓舞,体验了上山采茶和揉捻的过程,电商专业同学利用手中的镜头进行茶文化短视频的拍摄与创作,致力于讲好茶文化的传承故事。

图为实践队队员体验茶叶采摘、揉捻过程。

体验非遗制作,做“自找苦吃”的践行者

第三站实践团成员寻访了非遗苗族五色饭传承人邓丽琴老师。在工作坊里,邓丽琴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五色饭的“前世今生”:“五色饭寓意着团结奋斗,生活多姿多彩。现市面上大多只看到三色饭,为更好地传承苗家文化,我们努力寻找终于确定了缺失的两个颜色。”

为体验制作五色饭,同学们前往地里采摘“黑黄红蓝”入色原材料——枫叶、黄姜、红蓝草、碟豆花,然后清洗、碾碎研磨或煮汁。在历经了取汁、泡米、蒸煮三道工序后,五色饭终于完成,同学们一边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一边深感过程来之不易,也更明白了要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图为实践队员采黄姜、研磨和浸米泡汁过程

创新非遗产品,做“创新创业”的开拓者

最后一站实践团拜访了返乡创业青年传承非遗的典范——盘玥,90后的非遗传承人。她以苗家粽子为原型进行创业项目孵化并成功落地,研制出五彩船型粽,打造苗族村寨的美食经济。盘玥说:“创业的初心是想把小时候的味道传下来,把手艺传承下去,让大家通过苗族的美食进而了解苗族文化”。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到,食品厂开工后,包粽子环节需要大量人工,都是优先聘用村里的困难低保户,带动了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她感慨道:“当看到村民们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不觉间肩上的担子就重了起来,政府给与这个项目大力扶持,我也要回馈社会,回馈乡民。”

实践团成员们从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身上领略到了创新创业精神,只有艰苦奋斗、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将非遗发扬光大。在与盘玥的深入交流中,同学们建言献策,提出可以结合非遗打造研学项目,最大化地利用场所进行宣传和推广,也纷纷表示毕业后会返乡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认真聆听盘玥的创业历程。

“黎苗拾遗”实践团通过实地参观、深入调研、亲身参与等多种形式,近距离感受黎苗文化的独特魅力,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尽显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接下来,实践团会进一步挖掘和宣传黎苗文化,利用新媒体技术,助力非遗焕发新生。

(推广)

免责声明:本文为商业推广,文章内容、产品、服务、法律责任均由广告内容提供方负责。

微信图片_20200805220004.jpg

值班主任:楚煜

值班总监:史雅洁

内容审核:樊学玲

责任编辑:刘阳秀

阅读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