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读懂海南看我的!

看鉴海南丨六十年前从海外而来,如今在海外走红——海南可可甜蜜的越洋之“约”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3-01-16 08:47:47

海南日报记者张惠宁

可可果实。 海南日报记者 陈若龙 摄

最近,一款包装上醒目打着“国家重要热带作物研究工程技术中心、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饮所联合研制的”的“热科院生巧克力”在小红书等平台爆红,这是一种需要冷藏的巧克力产品,咬一口,软糯香甜,入口即化,“从去年6月问世到现在,这个产品全网已经销售1000万元了”。1月6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饮所有关负责人对海南日报记者说。

从研究一棵可可苗的落地种植,到有能力研发生产出大众喜爱的巧克力产品,这条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饮所走了将近70年,历经了三代科研人员的不懈追求,他们的足迹也是一部可可在海南落地生根和发展的历史。

游客在万宁兴隆植物园学做巧克力。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通讯员 杨师忠 摄

第一代海南可可人 让异国他乡的可可,在海南落地生根

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1954年,从东南亚归国的华侨将少量可可带回了他们生活的新家——位于海南岛东南部的万宁兴隆华侨农场,自此,开启了可可的海南新旅途。

1957年,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兴隆试验站(以下简称“兴隆试验站”)成立。1960年,兴隆试验站开始把可可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可可的生长习性,研究可可在海南的引种栽培技术,让异国他乡的可可在海南落地生根。

可可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大迁移流行,还是因为其独特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可可种子富含可可脂、可可碱、多酚、类黄酮等活性成分,是制作巧克力、功能饮料、糖果糕点的重要原料。

“为了填补国家热带作物研究领域的空白,我们要来研究一种营养丰富的饮料作物可可。”1958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张籍香来到了兴隆试验站从事科研工作。当时的兴隆到处是荒地,科研条件一穷二白。她迫不及待地跑去兴隆华侨农场看可可树。如今已经八十多岁的张籍香思维清晰,仍然对当年兴隆的可可树记忆深刻。“那时那里的可可树已经开花结果,长相很好,这证明可可树很适合在兴隆这块热土上生长。我们当时就利用兴隆的可可树,进行研究,每天观察它。”她对海南日报记者说。

据资料所载,1956年,因为兴隆可可树种得好,保亭育种站和万宁东岭农场的海南植物园也陆续试种可可。到了1960年,兴隆试验站也开始引种可可,进行科研立项,开展对可可生长习性的研究。

可可茎干上长出细小的花朵。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可可果是当时相当稀罕的宝贝。1960年,海南外贸基地局从国外引入100筐可可果,每一筐里有100个可可鲜果。其中有两筐给我们,我还是在那大接收的这批可可果。”张籍香回忆说,那时正好是1月,天气很冷,这批可可果需要马上处理,否则会丧失发芽能力,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发动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昼夜加班破壳拿出种子。用米糠将种子外面包裹的一层白色果肉一点点搓掉,洗干净,然后放入苗圃。“那时候夜晚温度低,我们在苗圃周围升起一堆堆篝火,为可可育苗升温保暖,彻夜不眠忙碌着,至今难忘。”她说。

这批苗长大点后,被分配到乐东、保亭和三亚等地种植,张籍香也将部分带回到兴隆试验站试种,可是当时没有营养袋保护可可苗根系,也缺少对可可生长情况的了解,这批苗成活率并不太高。不过,也有一些苗在海南顽强存活下来。

“1961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热带作物》一书,就刊发了我跟郑一心等几个人合作写的关于可可的种植栽培研究情况的文章。”张籍香回忆道。从青年到白发,张籍香等第一代可可研究者终其一生做的一件事就是研究可可如何在海南落地生根、好好生长。在她做科研的年代,兴隆试验站能获取到的可可种质资源仅有15份,对可可的观察几乎只能在田间地头进行。可可豆中含有的可可脂是制作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将可可脂压榨抽取出后剩的饼粕则是生产可可粉的主要来源。遗憾的是,直到张籍香1995年退休时,她都没有能尝到一块兴隆自己研发生产的巧克力,只能通过“阿华田”和“乐口福”等国外饮品品牌向别人介绍“可可粉”的味道。

可正是张籍香他们那一代人,通过日复一日、风雨无阻的田间观察和记录,历经二三十年,终于弄清楚了可可树从种下到开花结果需要多长时间,可可树生长对环境和气象的要求,“首要的是温度,除此之外,雨量和风的大小也是关键因素”。张籍香他们那一代人还研究了可可扦插、嫁接等多种育苗技术以及对可可树的施肥、定型、修剪等技术,为后来的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前行打下基础。

在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李付鹏博士(左一)为可可的花朵盖上保护罩。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第二代海南可可人 研发“热引4号”,海南可可质的飞跃

1983年,赖剑雄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至兴隆实验站工作。作为扎根兴隆的第二代科研工作者,在前辈解决可可落地海南种植技术后,长期担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所(以下简称香饮所)可可研究中心主任的他致力于研究“可可的丰产栽培技术”。

“可可种下去三年才开花结果,然后从中挑选表型长得好的、性状稳定的、产量高的,进行区域试验,要将试验植株分别种在不同的三个市县,进行连续三年的观察研究。一轮实验过程历时五六年才会有第一手的数据。接着还需要再进行小范围生产性种植试验,看这个品种是否适合大面积规模推广。每天每月每年的工作都是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过程。”赖剑雄说。

从1984年启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到2015年获得中国首个具有知识产权证书的可可品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饮所“热引4号”品种研究,历时将近30年。

可喜的是,“热引4号”可可品种,具有高产、耐寒等特点,单株干豆产量可达2千克,盛产期,在文昌生产试验点的最高产量可达2352千克/公顷,两个生产试验点的平均产量为1578.2千克/公顷,是可可平均单产水平的3.5倍,并且其可可脂含量可达53%。“热引4号”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大的单产能力,可以在海南岛全岛及云南的部分区域推广种植。

可可果的果肉。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到21世纪初,海南的可可种植面积一度达到了1万多亩,遍布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保亭、乐东、三亚和五指山等地。

可可树,这种热带经济作物,最醒目的外观就是在树干上结出一个个比人的拳头还大的新鲜果实。这个果实不仅形状有近圆形、椭圆形、倒卵形、纺锤形,而且还绚丽多彩,未成熟的果实会呈现青白色、绿色、墨绿色、红绿色、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果实逐渐成熟后又会向橙黄色和黄色变化,极具观赏性,呈现出自然神秘的异域风情。

1997年,香饮所下属的兴隆热带植物园开园后,在2004年也伴随着兴隆旅游的高潮迎来每年上百万人次的游客,人们争先恐后前来植物园欣赏美妙的可可树,品尝可可鲜果实,50元一个的鲜果实,一天能卖出1000个。

可是在那数十年的岁月里,香饮所科研工作者把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可可产业链前端的种植,而对后端的深加工很少涉足。由于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跟不上,可可后端深加工技术欠缺,农户种出来的可可没有销路,农户砍掉了可可树,导致全省可可的种植面积迅速萎缩至2000亩左右。海南可可产业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低谷时期。直到2019年香饮所举办可可文化节之后,可可才又开始重新引起市场关注。2020年,还有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那就是海南可可豆的首次出口。

可可豆。海南日报记者 陈若龙 摄

第三代海南可可人 产品海外走俏,海南可可一“豆”难求

“可可树的平均寿命一般30到50年,兴隆热带植物园最早种下的可可树已经更新过了,其中,优良的种质经筛选后已重新定植。现在园中树龄最长的树是1984年种下的一批可可树,这些树仍在结果。”“80后”李付鹏在2012年可可产业跌入低谷的时候,来到了兴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简称香饮所)。那时,他刚从华中农业大学博士毕业,面对全省砍掉只剩零星2000亩的可可种植面积,支持他们坚持研究的信念就是一个:前辈不放弃,他们也一定要坚守!

李付鹏说,现在兴隆热带植物园中有四五千棵可可树茁壮生长,已成为可可丰富资源展示的基地。踏着前辈科研人员的足迹,他们继续研发可可种苗繁育技术。在十年低谷时期,他们从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巴西、科特迪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斐济等20多个国家收集保存各类可可种质资源,使我国可可资源保存量达到500多份,位居亚洲和大洋洲第三位,并首次引进大花可可和双色可可2种野生种。

海南可可的转机发生在2020年,当时现任香饮所副所长秦晓威发表的一篇关于可可品质分析的论文,介绍了海南可可豆的风味,说它有浓郁的果香和坚果香,引起了国际上首家“BEAN TO BAR”巧克力品牌——来自比利时的巧克力大师Pierre Marcolini(皮尔·马可里尼)的关注,这家公司主动越洋发邮件联系秦晓威博士,由此促成了海南可可豆的首次出口,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以海南可可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巧克力。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通讯员 杨师忠 摄

“当时虽然只出口500千克,但出售的价格是50元1千克,是国际上商品可可豆价格的两三倍,关注度非常高,引起了世界上可可豆生产和出口大国科特迪瓦和加纳等国的高度关注,认为这是中国开始投身于优质可可豆的生产的证明,既是他们的挑战,也是他们的机遇。”2023年1月6日,香饮所可可研究中心主任李付鹏对记者说,这件事件成为一个海南可可豆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是我国首次出口可可豆,提升了海南可可豆的知名度,此后,皮尔·马克里尼与香饮所签订长期的采购协议,要求采购量每年稳步增加。此后,国内和国际的一些巧克力生产商也闻声而至,造成海南可可一豆难求。

延伸阅读

1

可可树,是一种原产于美洲亚马逊雨林的物种。可可,作为与茶和咖啡并称的世界三大饮料,其被人类饮用的历史,据可查的记录,可上溯至美洲最古老的文明——公元前1900年至1500年的奥尔梅克文明时期。考古学家在那时的陶罐残片里,就发现了可可碱痕迹,而可可碱只存在于可可豆中。而在随后的玛雅文明中,大量出土容器已证明在当时中美洲的贵族阶层,可可已是常见的饮料。到了大航海时代,故乡为中南美洲的可可,随着殖民者的扩张足迹,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大迁移。

2

可可的种植对温度的要求很高,只适宜在南北纬20°之间生长。如今放眼全球,在一切适宜可可生长的地方,几乎都能看见可可的栽培。可可种植已遍及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的近60个国家和地区,主产国有科特迪瓦、加纳、喀麦隆、巴西、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20年世界可可收获面积达1200多万公顷,总产量570多万吨,其中,非洲占70%左右、美洲占15%左右、亚太地区占15%。科特迪瓦是世界第一大可可生产国,产量为220万吨。

原标题:

六十年前从海外而来,如今在海外走红——海南可可甜蜜的越洋之“约”

QQ图片20161231211605.gif

值班主任:楚煜

值班总监:史雅洁

内容审核:樊学玲

责任编辑:王诗童


阅读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