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南日报客户端丨记者马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于2017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自此中医药发展有了法律保障。7月5日,海南日报记者从省卫健委获悉,5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积极抓好贯彻落实,成为国内首个完成陆地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省份。
省八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建设南药研发生产基地”。据了解我省是全国第一个完成了陆地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省份。
据了解,2012年至2019年,在海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海南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等在内的全省技术力量,依托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完成了海南省历史上第一次覆盖全省包括三沙市在内19个市县的中药资源调查工作,发现野生和栽培分布的药用植物物种2402种,较1987年完成的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在海南调查的数据432种有极大提升,摸清了海南省中药资源家底。并在海南建成了集“库、馆、园、室”于一体全国最完整的南药资源保存研发平台体系,包括全球首座以液氮-196℃超低温保存顽拗性药用植物种子的国家南药基因资源库(已保存763种,共14176份),海南省中药标本馆(2880种,共25000份),全国迁地保存南药种质资源活体植物最多的兴隆南药园(超2000种),海南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实验室。出版了《中药资源大典·海南卷》,成果获2020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资源普查工作为海南中药材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效支撑。确定了优先发展以沉香、降香为代表的特色南药产业,打造香药研发、种植、加工、贸易、康养和休闲旅游等相融合的香药全产业链体系,建成依托自贸港的海南国际“香岛”,推动海南“六棵树”之沉香、降香的发展。全力推进胆木、裸花紫珠、牛耳枫、莪术等本土特色原料药材GAP规范化生产,支撑一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的中药大品种形成,形成具有鲜明海南特色的南药、黎药产业。充分挖掘槟榔、龙血竭、益智等药材的药用功效,开发医药健康高值化产品,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优势。
另外,《中医药法》指出“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省中医药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张连帅介绍,黎族同胞自古以来在同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形成了独特而灿烂的黎族医药文化,是海南黎族历史文化的骄傲和宝贵医学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南将黎族医药纳入各项重点规划推进发展。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发展黎族医药外,《海南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海南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海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均提出发展黎族医药工作。我省组织编写了《黎医黎药》,《黎族民间草药集锦》《黎药学概论》等系列著作。2020-2021年,海南医学院完成《黎医基础理论概论》与《黎族药茶文化》两本专著。在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推动下,“黎族医药”中的“骨伤疗法”和“蛇伤疗法”已入选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20年省中医院成立了黎族医药门诊,这是我省首次在公立医院设立黎族医药门诊,在黎族医药临床应用上迈出了一大步,该门诊的设置在黎族医药治疗急慢性关节性疾病、高血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一步,计划依托省中医院江东新院区建设黎族医药示范体验中心,规划设立黎族医药展览区、体验区、学术区及科研区等。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总监:李国栋
内容审核:陈咏棋
责任编辑:刘阳秀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