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保护 —
海南自由贸易港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实行差别化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绿色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
海南自由贸易港严格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立健全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
日前,俯瞰位于儋州中和镇的北门江,河道干净,河水清澈。据悉,儋州近期在北门江水域开展水浮莲清理“百日大战”攻坚行动,收效良好。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据海南日报报道丨记者周晓梦
点海南的题,破生态之局。
“海南自由贸易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以下简称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中如是提到。
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映照着看海南生态问题的丰富视角。
横看成岭侧成峰,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上一定要树立起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海南自由贸易港法颁布以来,海南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对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学习贯彻落实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中生态环境保护专章的相关要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司法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观全局:要跳出海南看
看海南生态问题的视角之一,是“要跳出海南看”。
如何看?一处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了切入点。去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跻身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行列,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李春良从全国的维度上给出评价:“海南科学保护了岛屿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以及海南长臂猿等濒危物种,可以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跳出海南看,是看通盘,观全局。保护好生态环境,是站在国家的、全局的角度考虑自身发展定位,把生态环境放在国家战略的大格局中去掂量,也是海南守好“饭碗”的现实所需。
并且,生态环境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自贸港,建设生态环境世界一流的自由贸易港、打造美丽中国靓丽名片是海南肩负的特殊使命。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专章写入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中,足以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对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性。保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各级干部必须了然于胸的“国之大者”。大,体现在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
当前,我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持续推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岛和清洁能源汽车、““禁塑”、装配式建筑、“六水共治”等标志性工程实施。
根据我省出台“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意见,全省共划定环境管控单元871个,分为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三类,实施分区管控。
去年10月,《海南省生态环境准入清单(2021年版)》发布,明确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禁止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和低端制造业发展,为产业准入严设“门槛”。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省级统筹展现新作为。我省优化省级领导小组架构,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等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设立9个专项组,加强各重点领域的顶层设计、部门协同和制度创新,年度推动出台各类重要规划、方案、办法、标准等制度文件60余项,总结形成制度创新成果案例10个……
观纵深:为子孙后代去做
深山里,有产业发展的新文章,也蕴含着过去与未来选择的眼光。过去,在五指山水满乡毛纳村,这个深山黎族村寨山地多、耕地少,饿肚子是辛酸记忆。
色彩斑斓的山野,风景旧曾谙,如今却一切都在改变:深山里的茶越来越有名气,林下经济、生态经济并不遥远,生态旅游快速“升温”,还有大学生回乡创业……毛纳村今昔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走上了一条绿色转变之路,用另一种方式续写祖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篇章。
看绿色发展实践,考验的正是历史与未来纵深的视角。当前,我们正处于发展模式历史选择的路口:从世界的横轴上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大势;从历史的纵轴上看,绿色发展作为一个发展大方向,不可阻挡。
并且,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紧盯不放,抓紧、紧抓。
回望海南的“绿色进程”,历史同样在累积厚度。1998年,海南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建设生态省。在提出建设“生态省”9年后,2007年,省第五次党代会明确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在那个“生态建设”还是新名词的年代,绿色种子已扎根琼州大地。
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久久为功。
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生态环境保护设专章,必将在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大事记上烙印上一个深刻的刻度——这不是为一时一事,而是着眼于历史的远见格局,着眼于经得起时间考验。
在海南,雨林桫椤,亿万年来见证气候变化;大江大河,跨山入海流淌奔腾;海南长臂猿“家族”,诉说物种之间紧密相依的故事。
山河为证,岁月为鉴。像生态环境保护这样打基础、利长远之事,需要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从这一维度出发,对时间进行理解,那就不是以日、月为计,而是以年、十年为计,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
路子对了,就要坚定走下去。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海南以纵深眼光,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一年多来,一系列密集制定、修订的生态领域法律法规,和不断完善的制度措施,将海南生态环境保护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2021年,我省生态环境部门完成《海南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海南省南渡江生态环境保护规定》两项立法修订任务。
同时,我省积极谋划海南自由贸易港法配套立法,将《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和问责规定》《海南省土壤污染防治规定》《海南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若干规定》《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规定》《海南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定》5项生态环境保护配套法规列入2022~2025年立法规划项目。其中,《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和问责规定》将于今年9月出台,目前正在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观思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二者得兼
一片人工补植的红树林,让海口市三江农场成为了“卖碳翁”。今年5月31日,海南首个蓝碳生态产品交易完成签约,交易碳汇量3000余吨,交易额30余万元。
交易的蓝碳生态产品,来自上述农场的红树林修复项目,由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实施。根据科学测算,该项目在未来40年可产生9万余吨碳汇量。
家门口的绿水青山里,蕴藏着一座座宝库。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提到,海南自由贸易港推进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鼓励利用市场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积极推动“两山”转化上,我省将探索推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结果进决策、进规划、进考核、进项目,形成应用范例;分区域、分领域、分行业开展试点示范和探索实践,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热带雨林生态旅游与林下经济,统筹实施流域补偿和环境治理,培育生态产品公用品牌,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题,处理好二者之间关系,需要辩证系统的视角。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不能为了一时的GDP、财政收入的增长,就不顾自然规律硬干蛮干,把环境搞坏了,就得不偿失。
“取消12个市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坚持战略留白,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在没想好之前,不急于开发,要舍得把好的资源留给子孙后代”“把资源禀赋变成发展优势,让青山绿水的守护者得到更多实惠”……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如是指出。
守住青山,能换来“金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河水变清了,“秃头”矿山复绿了,群众可去的休闲绿地变多了……不断增加的生态产品供给和良好的生态资源,为百姓生活“幸福账单”增添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我们要把一个山青水绿、天蓝海碧的自由贸易港传给子孙后代。
原标题:
海南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司法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青山不负凌云志
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深圳工程有限公司海口市国际中医中心项目总工程师宋学刚:
为推动标志性 工程落地助力
据海南日报报道丨记者周晓梦
“去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以下简称海南自由贸易港法)颁布时,微信朋友圈里有很多人转发,都很关注这一大新闻。”日前,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深圳工程有限公司海口市国际中医中心项目总工程师宋学刚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他注意到,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专门提到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其中明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作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装配式建筑正在落地开花。宋学刚介绍,目前,他们所负责的海口市国际中医中心项目,南、北地块的装配率分别为50%、70.2%。“在海南,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项目推广使用装配式建筑,本地也有装配式建筑部件生产企业,整个产业在逐步完善。”他说。
“相比传统建筑,装配式施工具备可拆解、可移动、可重组、可循环利用等特性,高度契合低碳建造、绿色建筑和循环经济的建筑业发展趋势。”宋学刚表示,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明确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他看来,装配式建筑等标志性工程的不断落地,将有力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广泛地融入到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
值班主任:楚煜
值班总监:李国栋
内容审核:陈咏棋
责任编辑:傅婕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