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记者刘婧姝 特约记者符文倩
甘薯也会“受伤”吗?受伤后又如何“疗愈”呢?近日,在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太陂工业园区的昌江广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农产品分拣中心内,工人正忙着对甘薯去沙、分级分拣,随即将之运入愈合库——甘薯奇妙的愈合之旅正式开始。
其实,甘薯的表皮非常脆弱,它们在采收的过程中被轻轻剐蹭就会破了皮,这对甘薯来说虽然不致命,但在储藏过程中却很有可能患上软腐病、黑斑病,并有缺氧的情况出现,导致储藏过程中时常会发生霉变、腐烂,增加储藏难度。
从分拣中心来到立体式冷链物流库,甘薯将在这里的高温愈合库内进行约一个星期的疗愈,相当于给它们进行“高温桑拿”。加工仓储部经理梁真周打开了愈合库的舱门,只见眼前雾蒙蒙一片,热气蒸腾,人不由得往外退了一步。库内的温度、湿度会根据甘薯的愈合情况随时予以调节。
结痂的甘薯。海南日报记者刘婧姝 摄
“人在这儿坚持不了几分钟,但甘薯们却很享受,通过加温、加湿为它们疗伤。”梁真周从筐内挑出几个几天前进入愈合库疗愈的甘薯,“看,原本它们都受伤严重,表皮蹭损,但现在都结上痂了。”
这就是高温愈合库的功效。昌江广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拥有热带农产品生产、加工、冷藏、销售等一条龙的生产和服务体系的企业,拥有2700亩甘薯种植基地,每年生产甘薯3600吨,产值约2800万元。在冷链物流硬件设施方面,共配备11间冷藏库、8间冻库。今年2月,该公司开始将8间冷藏库升级改造为愈合库,目前已有3间库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
“普通的冷藏库只具备制冷功能,却调节不了二氧化碳气体,达不到甘薯愈合、糖化的需求。”梁真周介绍,此次高温愈合库的升级改造,增设了加湿、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新风循环、加热等功能。“每间库的改造费用约在11万元左右,除加装升温、控湿、气体交换设备外,还要装上信息化遥感设备,便于记录和监管。”
加工仓储部经理梁真周在查看甘薯愈合糖化情况。海南日报记者刘婧姝 摄
甘薯经过高温愈合技术处理,相当于为甘薯加上了一层“保护衣”,阻挡了病菌的侵入和控制其病变腐烂;而且甘薯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显著下降,薯块的健康率达到了94.7%,同时甘薯的甜度也会相继提升,这一技术目前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昌江全县甘薯面积约有2.5万亩,产值约在2.3亿元,约占全岛市场份额20%,而且昌江甘薯因甜度高、规模大、上市早,田间收购价在全岛占有优势。此次甘薯高温愈合库的升级,对延长甘薯货架期、提高甘薯商品率、提升甘薯口感等技术标准化起到关键的作用,无疑是为甘薯产业发展插上了科技腾飞的“翅膀”。
疗愈后的甘薯又去向何处?在负一层的收发货升降平台,货车全部就位,工人灵活操作着电动叉车将完成愈合糖化的甘薯送至车厢内,等候发往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建立的甘薯标准化示范基地已于今年的2月份正式取得“甘薯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出口食品种植备案”,成为海南省目前最大的甘薯有机认证基地。
“甘薯重新穿上漂亮的外衣,提高了产品的品牌价值,更具市场竞争力了。”该公司常务副总朱子建乐呵呵地说,去年10斤装的甘薯一件代发的零售价为88元,今年有了产品有机认证和高温愈合库对品质的助力,同样规格的甘薯可以卖到158元的好价钱。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完成3批35万斤甘薯的愈合糖化处理,并都已出库发往国内市场。显然,甘薯高温愈合库的使用,直接提高了甘薯的经济价值,未来,昌江的甘薯或将走向国外市场,实现由“卖原料”向“卖产品”、小产业向全链条、创品牌向创标准转变,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甘薯产业集群。
“昌江广凌公司未来将不断完善昌江及周边市县的甘薯、芒果、凤梨、龙眼等农产品的加工、仓储和贸易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朱子建说。
值班主任:李国栋
值班总监:史雅洁
内容审核:樊学玲
责任编辑:曾敬
全部评论 ()